“不是我不想谈恋爱,出了校园,一切都不一样了。工作、房子、车子…现实的压力开始袭来,哪还有精力和时间谈恋爱。”
和身边的90后朋友,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对方随口说“都已经活得紧张兮兮的了,谈什么恋爱,差不多得了,要办事赶紧的,后面还有生孩子,买房子,一大堆事等着要办呢。”
在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对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惴惴不安,每时每刻都处于deadline的状态。就连感情也开始变得速食起来。
上高二的时候喜欢上她,为了追她,前前后后写了大概五百封情书。从最爱的一本书,到我每天见到她的心情,我的生活…
那年高考,她的成绩不好,只能去哈尔滨一所较冷门的211,为了离她更近一点,我放弃了复旦、交大,以高出哈工大七十多分的成绩入学了。
填报志愿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反对和质疑,值得吗?为了一段不确定的未来。我只知道她是我想要的那个人,未来如何掌握在我的手上。
13年毕业一起来了北京,她继续读研攻博,我出来创业。我们分工很明确,她解决户口,体制内的东西。我负责赚钱,我做不到的事情,她说她负责。
今年四月,我们一起过了十周年纪念日。我们一起做了一个相册,从初识到现在,还在更新…
上代人那种为了传宗接代or两个人结婚才能单位分房吃上饱饭这种情况不存在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选择为爱而婚,婚后的柴米油盐还能保持爱情的新鲜感吗?
我和老公恋爱+结婚8年多了,有个三岁的宝宝。彼此熟悉到了相互透明的状态,就是他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我就知道要干什么。就这状态,是普遍说的没爱情了吧。
但是上周我们出去办事情 ,事情办了一半,隔了一周我自己又去了一次。办事情的小男生,就跟我说,你老公很爱你吧?你们结婚没多久吧?看你老公的眼神就知道他很爱你。
对于我来说,没有婚姻的爱情只是一个模糊的画面,而婚姻是画中真实的美景。它最大的魅力在于让人探索,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究竟能达成多么深度的连接。
跟之前的女朋友谈了四年。曾经给她开发了一款App装到手机上,点开输入的密码是我们第一次相识的日期,登陆成功后会显示从初识到当天的总时长,这样我们都知道已经认识多久了。
App是左右划动浏览的,里面有我们在一起时的照片,还有她做过的好多美食(她很勤快,很喜欢做饭,也很会做饭),里面还有我给她写的一些心里话,这一切都是多么美好的回忆 …… 现在,我们已经分开两年多了
家境一般,独自一人在深圳工作,起床挤地铁上班加班叫外卖回家睡觉,日复一日的领工资攒钱,拼命工作四年多,才把房子买下来,毛坯,一年半后交付。
我们90后面临的是更物质化的社会,除了房子,还有生活开支、婚礼、酒席、蜜月、彩礼孩子教育、双方父母的赡养…想都不敢想。
“如果自己不能给自己足够的物质支持,我可能不敢去找结婚的另一半。主要还是穷,不好意思去祸害别人。”
而对于大部分的90后年轻人来说,除了为爱而婚外,多半是对彼此物质基础,家庭背景,工作条件,做出折中选择的婚姻或是恋爱。
在“竞争”“压力”以及巨大的社会差异之中成长起来的90后,眼界远远开阔于前代人,而且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了,90后变得更加精致,也活得极其入世。
他们知道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对它抱有过高幻想,只希望它不麻烦不累赘,不拉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们在经历一个速食爱情和快餐婚姻的时代,在“爱”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变得难得且随意。有些人远远看着时很美,有些真心却只有在走近后才能明白。
今天是七夕,你还记得曾经追逐爱情时的暖心故事吗?还记得另一半感动你的难忘场景吗?你是否有一肚子想对爱人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