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群体需更多务实“凉”策

发布时间:2025-08-25 07:59

  □ 作为□ 平台通过不合理条件限制劳动者获取补贴,本质上是利用规则压缩劳动者权益空间,其合理性与合规性值得商榷。应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高温补贴发放方式,公开发放标准和计算方式,让高温补贴更精准有效。

  连日来,受降雨影响,全国多地迎来持续“桑拿天”。高温之下,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仍然活跃在大街小巷。1000余万外卖骑手,700余万网约车司机,400多万快递从业人员……这一串数字背后连接的是一个庞大的新就业群体。更好保障这一群体的高温权益,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近年来,高温津贴落地难的现象得到缓解,覆盖面逐渐向新就业形态领域扩展。“根据高温天气情况,平台适时启动应急机制,调整优化配送范围和取送路线,为骑手提供配送补时服务,剔除因高温天气造成的不合理差评。”美团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从7月1日起,美团平台已分批次为全国300多万骑手送上“防暑险”,并在高温时段随订单发放高温关怀金,进一步保障骑手在炎热天气下的收入。

  全总智库专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范围介绍,近年来,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体系化的高温天气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制度。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工会法明确平台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有的安全生产的相关权利;人社部、全总等8部门发布的但在实践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高温权益仍面临诸多考验。根据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建峰表示,多数平台企业以服务协议替代劳动合同,通过建立“去雇佣化”的用工方式模糊处理劳动关系,导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否享有高温津贴陷入争议地带。沈建峰认为,作为司法系统也作出积极回应。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典型案例。案例认为,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是支配性劳动管理,互联网平台及数字技术要素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劳动管理方式,但未改变劳动管理的性质,判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应当根据用工事实进行实质审查。在案例中,网约货车司机与企业虽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综合考量企业通过制定奖惩规则对司机进行劳动管理,司机无法完全自主决定运输任务及价格,劳动报酬构成司机主要收入对此,范围表示,平台通过不合理条件限制司机获取补贴,本质上是利用规则压缩司机权益空间,其合理性与合规性值得商榷。“数字化浪潮重塑了劳动形态,多数平台企业采取计件工资制,亟待建立适合新业态的高温补贴支付标准及方式。”范围建议,平台应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高温补贴发放方式,公开发放标准和计算方式,接受司机和社会的监督,让高温补贴更精准有效。

  令人欣慰的是,部分地区已经先行先试。广东省人社部门发文规定,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可领取每月300元的高温津贴,总金额可达1500元。这项政策覆盖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多个群体。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温权益保障,不仅是完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的需要,也是平衡数字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需要。”范围表示,这些务实“凉”策将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障,让他们在高温天气下也能安心工作,享受应有的权益和尊严。

上一篇:金观平:筑牢国内大循环基本盘

下一篇:没有了

排行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