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行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力提速,通过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强化交易集约、提升服务效能,培育分行数字化转型新成果,形成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通过持续推进技术架构转型,该行云平台服务器总量达4万台,截至2025年6月末,分布式技术平台已对接352个应用,前端技术平台推广至186个应用,大数据技术平台推广至174个应用。
该行深化智能算法应用,夯实智能化风险防控体系:在对公风险管理上,深化大模型在智慧风控的探索应用,建立风险专家知识库,借助智能体系提升风险控制各流程的效率,强化大模型的适用能力;在零售贷款审批与催收上,依托大模型能力,对非结构化数据及其他要素进行风险特征挖掘和识别,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在普惠金融上,深化“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应用,全面完善普惠生态客户的风险画像,支持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中小微企业;在账户风险防控上,打造反电诈“风控大脑”,提升账户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效率。
当前,上市银行已普遍将数字金融,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视为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及开拓新增长极的重要抓手。金融大模型的应用体系已经在银行业务的各个层面全面开花。
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在接受据介绍,光大银行积极探索大模型技术和授信业务的深度融合。该行自主研发的“授信调查智能报告”功能,5分钟即可自动生成一份百页调查报告。目前,该功能已服务2000余位一线家一级分行,有效提升授信业务质效。
在数据领域,光大银行自主研发并推出集人工智能与商业智能于一体的“问数”智能分析工具,整合了超过2000个数据指标,覆盖零售、对公、运营、财资等主要业务领域,全面支持指标、报表、分析报告、外部数据等多种数据类型的问答查询,能够为业务一线及时、准确反馈高质量数据分析结果。
数智化转型需要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支撑,甚至是整个业务流程的优化。“数字金融推动银行的服务和业务不断向平台化、场景化、生态化发展的同时,我们能感受到应用系统的边界在逐渐模糊。前中后台的系统逐渐融合,很多都是直通式。从客户端发起到记账完成,原来分散在多个系统,现在基本上都是直通的。交易型系统和分析型系统也是相互嵌套的。”杨兵兵说,“随着数字化越来越深入,也给安全运营和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怎样才能做得又好又快,进行科技赋能,我们在流程优化方面花了一些力气。”
另外,光大银行还设计有智能算力的调度平台,通过算力的虚拟化和算力的统一交付,使得同等硬件成本下,可以满足更多人工智能的应用需求。“目前,我们人工智能的算力已经支撑保障120多个算法模型和840个场景应用。”杨兵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