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复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11 08:16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通行证”。通过信用修复,今年上半年,江西有8.5万户经营主体“重拾信用”,重新融入市场。在坚守刚性约束底线前提下,给予企业更多容错纠错空间,不仅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也激活了市场经济“一池春水”。

  信用状况能够影响企业经营、融资、招投标等诸多方面。企业一旦被纳入失信“黑名单”,联合惩戒措施将使其在市场中寸步难行。然而,造成企业失信的原因很多,有的属于主观恶意失信,有的属于对政策法规不熟悉的无心之失,有的是因决策失误而失信。倘若对所有失信企业“一棒子打[*]”,把“小瑕疵”化为“致命伤”,不仅会打击企业发展信心,还可能削弱市场活力。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帮助轻微失信且知错能改的企业走出“小黑屋”,重新步入发展正轨,不仅可以提振经营主体信心,还能为稳就业、稳市场提供坚实支撑。比如,今年江西省完成信用修复的企业中,超七成在半年内有新增投资或用工,直接带动了就业岗位增加。

  从长远看,信用修复是构建有韧性信用生态的关键一环。过去,信用机制存在“重惩戒、轻修复”的倾向,在“失信后怎么办”的环节上存在缺失。信用修复在“失信必惩”的基础上增加了“知错能改”的通道,让企业从“被动纠错”转向“主动守信”,推动信用机制从单向约束向双向互动转变。今年,江西探索推行“三书同达”制度,同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合规建议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既开“罚单”,又开“辅导清单”,及时告知失信主体信用修复的途径和方式,帮助企业避免再次失信,在监管上实现了温度与力度的平衡。

  信用修复是否会让一些企业“好了伤疤忘了疼”,陷入屡改屡犯的恶性循环?其实不必担心。一方面,信用修复不是对失信行为免责,更不是对监管“松绑”,而是有前提、有程序、有限度的失信整改过程。比如,针对纳税信用失信信息的修复,国家税务总局明确了一批情节轻微或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纳税失信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的信用修复条件。另一方面,国家还规定了不得修复的情形,对严重和主观恶意失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同时,相关部门还对“洗白失信记录”等行为开展了专项整治,坚决打击各种打着信用修复旗号实施的行为。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信用修复中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必然更加重视自身信用建设,共同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的诚信社会氛围,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竞争力、吸引力。

  2025年8月10日

上一篇:吉林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