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复杂多样,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提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015年以前为理念引进阶段。2005年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把韧性城市作为关键词收录入官方文件,强调提升国家和社区的韧性。此后,我国通过“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项目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但相继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与经济损失,凸显了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短板,促进学术界对韧性城市理念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2015年至2020年为实践探索阶段。2015年,我国启动首个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项目“合肥市市政设施韧性提升规划研究”。之后,不少部门和地区开展韧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探索工作。2017年中国地震局制定的2020年之后为全面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相关部门和地区纷纷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第一,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引领韧性城市建设。2024年,自然资源部印发第二,各地制定韧性城市相关政策或规划,指导当地韧性城市建设。2021年,北京市在全国最早出台第三,城市防灾减灾和安全保供能力提升,减灾效果突出。北京通过提升城市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社会韧性和管理韧性,自然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大幅增强,在2024年汛期降雨较常年偏多六成的情况下实现了平稳度汛,2025年4月又成功应对一场近十年来最强大风天气。深圳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全社会参与、资金保障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工作,有效增强了城市韧性,高效应对2023年9月发生的极端特大暴雨,未出现重大灾情险情,灾后12小时城市整体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第四,韧性城市建设的中国经验逐步走向世界。我国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韧性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受到国际社会认可。例如,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国际合作项目中中国—德国合作项目的“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和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行动”,旨在促进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和其应用方案实施,支持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泰国等伙伴国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亚太地区城市低碳和韧性可持续转型。中国—世界银行合作项目“基于综合地籍的城市自然资源评价与韧性评估”,融合全球各方智慧和力量,将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产权保障,加快构建各类资源资产价格评估体系、开展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韧性评估,为建立更加安全、韧性、智慧的城市提供中国方案。
近年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和逐步应用,正在重塑城市防灾体系。数字化建设、智能设施与信息平台的深度融合,使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与预测能力显著提升。人工智能算法助力自然灾害精准预报预警,提高了城市防灾减灾的主动性与决策效率。数字孪生技术推动城市治理迈入仿真模拟时代,使管理者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推演灾害场景,优化应急响应方案。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不仅可突破传统基础设施被动应对的局限,还构建起全天候、全要素、全过程的城市安全防护体系,显著提升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与应急响应水平。
浙江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韧性城市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城市风险管控难点、痛点,多方论证、多轮研讨,初步探索出具有浙江特色的韧性城市建设之路。
台风暴雨及其衍生的各类次生灾害是浙江面临的最主要灾害类型,具有灾害链复杂、影响范围广、不确定性大的特点。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大量产业、人口聚集于沿海、山地、低洼等台风暴雨灾害高风险区,在历史上多次造成严重人员财产损失。以普查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一线实战需要为导向,浙江省应急管理厅组织开发并落地全国第一个韧性防灾大模型。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为数据基底,深度融合韧性城乡“全周期、多维度、跨层级”防灾理念,构建集灾害模拟、风险预报、决策支持于一体的智能化防灾AI助手。当前,该模型可高效地对浙江省域范围内市、县、乡、村各个行政层级的综合风险、人口风险、建筑风险、交通风险以及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提前24小时进行实时滚动预报,并智能辅助省—市—县—乡等多个层级的人口转移安置、物资前置调度等决策,全面支持“监测—预警—决策—指挥—行动”风险管控链条。自2022年以来,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已使用该模型开展多次实战应用,经灾后对比核实,全省总受灾人口预测准确率达96%,为省级及各地区应急部门的台风风险研判和指挥调度提供了科学量化的决策参考。
浙江电网系统覆域广阔,拥有35千伏及以上线万人。台风期间,受强风、暴雨、小流域山洪等灾害威胁,正常供电易受到较大影响,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切实提高浙江电网系统的抗灾韧性成为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国际前沿韧性减灾理念,并融合灾害过程仿真推演、物理数据融合模拟、防灾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国网浙江电力公司建立了考虑微气象监测修正的风场预报、输电杆塔及通道易损性分析、设备风险高精度预警、虚拟仿真模拟分析等在内的模型集群,组成“浙江电网韧性减灾大脑”。可实现台风、覆冰等自然灾害下对各类电网设备风险的动态预报,并随时开展全要素体检评估,高效定位设备薄弱易损环节,构建集灾前体检准备—灾中应急响应—灾后快速恢复于一体的全国首个防灾韧性电网系统,为重特大自然灾害下浙江电网所管辖设备在各阶段、各层级作出最优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针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多风险,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等多目标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综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既实施规律性、普遍性的具体举措,旨在构筑韧性城市建设的基本政策框架体系,也根据城市发展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韧性提升策略。发达国家韧性城市建设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的典型跨部门集体行动,需消除各自为政,形成合力。纽约设有专门的城市韧性建设办公室、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委员会等机构,其中城市韧性建设办公室承担着关键项目实施及评估的职能,包括加快损失补偿审查和建设项目启动,有助于韧性城市建设新政策制定和项目持续推进。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创立的“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强调建立城市首席韧性官,二是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韧性建设规划,是发达国家韧性城市建设的普遍性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纽约相继制定三是构筑城市风险的数字化感知预警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全面收集城市多部门多领域数据、实时互通共享的基础上,自动监测并感知风险源,为科学决策、及时响应、快速恢复提供科技支撑。“伦敦数据存储中心”、纽约“洪水灾害映射器”智能工具、洛杉矶智能化气候服务工具等,为市民参与和多方协作提供了有效平台。
面对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各城市采取的策略不尽一致、各具特色。从中外比较视野看,有以下特色策略值得借鉴。为应对洪水灾害,前瞻性、高规格规划建设巨型地下防洪设施。东京为有效防控城市洪水,从1993年到2006年耗时13年、耗资近30亿美元,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洪水分流设施——东京防洪通道,全长6.3公里,由5个竖井组成,收集来自5条河流的径流,有效保护了东京免受洪水侵袭。为应对疫情、气候变化和服务公平三大挑战,探索实施以居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治理新方略。巴黎2020年提出打造“15分钟城市”,即将决策权下放给各行政区的区长,通过城市规划,让居民可以在15分钟内通过无污染的交通方式,在可及范围内获得就业机会以及零售、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服务。各个辖区的居民都有机会参与社区层面的规划,如绿化美化、道路微改造等,既促进韧性发展,又兼顾可持续和城市包容。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设立专门的气候避难所为居民提供紧急帮助和服务。西班牙巴塞罗那在全市开设350个气候避难所,使90%以上面临风险的居民可以在10分钟内到达避难所。这些避难所位于图书馆、博物馆和市民中心等室内区域以及公园等室外区域,设有舒适的休息区、提供免费饮用水、配备无障碍设施,在极端灾害性天气期间为居民提供紧急性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