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发表全民族力量的凝聚。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呼吁“团结中华各族,一致对日”,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管理自己事务之权,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联合少数民族共同抗日。1940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全国人民力量的凝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力量的凝聚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用爱国主义动员组织人民参加抗战。为满足人民的政治诉求,强调发展民主政治,给人民各项民主权利和自由;为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发展适应人民需要的大众文化。1944年1月,一是领导地位的彰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领导抗日战争的实践,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意识。毛泽东同志在二是领导能力的提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谋划新中国的建设。1938年7月,毛泽东同志同世界学联代表团谈话时指出,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并对这个国家的特点进行了勾勒,强调它是“中国的现代国家”,表达了对现代国家的追求。经历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得到提升,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经历抗日战争,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造就了坚强领导力量。
三是领导干部的成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全党学习理论的任务提上实践议程。经过学习,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抗日战争时期,明确了挑选干部的标准,即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与群众有密切联系,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守纪律,并明确了提拔干部的原则,即德才并重、以德为主,人事两宜、用人得当、适得其所,能上能下。这些规定,促进了干部队伍的培养。领导干部的成长,既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准备了干部条件,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准备了骨干力量。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在一定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国际关系的协调、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影响深远。抗日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国际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既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牵制和抗击了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遏制其“北进”计划、牵制和推迟了其“南进”步伐,减轻了苏联和美、英等国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和支持。
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联合国的创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国家地位的象征,也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新的起点。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基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创造了必要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总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大历史观来审视这个伟大胜利,将其置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中来把握,才能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