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自春晓高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培训的当地妇女正在进行种苗嫁接。为推动更多群众从“出远门”务工转向“近家门”就业,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积极用好政策工具,多措并举优化就业服务,大力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同时延伸建设“家门口的就业孵化园”。据统计,去年以来,红河州共招引“小商”178个,建成务工车间181个,吸纳2.56万人就地就近就业,让更多群众实现了就业增收和就近顾家兼得。
“没想到工厂开到了家乡,我的两个孩子刚上幼儿园,在这上班正好能照顾他们。”在红河州元阳县德熙纺织厂车间上班的龙家明告诉促成这一变化的,是元阳县创新的“中介引企”模式。2024年2月,元阳县保收劳务有限公司广西贵港市德熙纺织厂有意扩大生产,正多方寻找投资地,便积极推介元阳县人力资源优势,诚邀德熙纺织厂赴元阳发展。元阳县也迅速组建招商小分队赴广西洽谈,邀请厂方实地考察,最终双方达成合作意向。目前,元阳德熙纺织厂一期项目已落地投产,吸纳本地劳动力260余人,月均工资3500元以上。
元阳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中介公司每年会引介大量劳动力赴沿海地区省份务工。“劳务中介熟悉用工情况和产业动态,我们借助其‘红娘’作用精准招商,邀请企业考察,促成项目落地。”元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马九靖表示,通过中介引企,让劳动力回流,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这一模式在元阳县南沙镇再次见效。今年1月,经元阳县龙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牵线搭桥,该镇招商小分队走访佛山市相关五金加工厂,成功引进广东明城求精五金厂到南沙镇排沙村投资办厂,利用一所闲置校舍改造成多个小车间,生产安全帽扣、数据线等产品,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铺就新路。
“村里以妇女和老人居多,考虑到他们需照顾家庭的实际,我们通过‘乡村办小厂’‘家庭办作坊’等形式,采用弹性工作制,提供部分居家岗位,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多元需求。”元阳县龙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龙应文说。目前,公司共发展家庭作坊80户,带动440余人就业。
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土地肥沃,被誉为滇南中心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辖区内的蒙自春晓高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种苗基地内,工人们手持小刀熟练地进行扦插,很快就可嫁接好一株番茄苗。
草坝镇党委书记万葵说,尽管草坝镇有较好的农业基础,但部分老旧基地产能低、科技水平不高。针对这一问题,镇里从农业产业链前端发力,盘活老旧育苗基地和低产大棚资源,引进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龙头企业,新建了20亩现代化连栋育苗大棚及嫁接车间,可稳定向周边地区供应黄瓜、辣椒、番茄种苗。
为把就业岗位送到农户手中,企业细化用工需求,开展多期技术培训,设置育苗员、嫁接员、驾驶员、搬运员等6类就业岗位,吸纳并匹配周边村组不同水平的劳动力。“目前车间日均稳定用工超100人,务工群众人均年增收5万元左右,让老乡实现务工不离乡、增收不离家。”蒙自春晓高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林说。
30岁的草坝镇新城子村村民王立娜在此工作多年,成为育苗大棚管理员,“家门口工作稳定安心,经过公司培养,我现在年收入有八九万元”。
为了给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打好基础,红河州各级政府在充分盘活闲置资源基础上,突破“高大上”招商传统思维,精准锁定产业“小商”“优商”,不断提升企业服务保障水平。
位于建水县临安镇的金亿志电子元件有限公司,前身是苏州一家企业在建水设立的乡村扶贫小作坊工厂,生产变压器、电感器等电子元器件。建水县聚焦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机遇,了解到企业需要稳定劳动力和厂房,就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送人到岗”解决用工问题,同时,盘活临安镇中所村集体闲置厂房,帮助企业扩建3条生产线,实现在本地扩大规模。
“目前公司150余名员工均为本地群众,且70%是老员工。在家门口上班的归属感、幸福感强,员工稳定也有助于提升产品合格率。”金亿志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斌说。
走进位于红河州开远市云龙社区的开远市昭余珠宝饰品有限公司,工人们在岗位上各司其职。经过设计、起版、倒模等多道工序后,一件件精美的耳环、戒指、项链等小首饰走下生产线。
公司生产负责人李金玉告诉为此,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仔细分析扶持政策、用工成本、要素投入、物流运输等。“比如,我们利用社区闲置厂房,房租便宜一半还多;吸纳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企业无需提供食宿……同样办一个用工200人的工厂,在开远每年可节约支出500多万元。”李金玉说。
今年20岁的李林禧在公司电商部已工作两年,每月工资在5000元以上。“我一个人外出务工父母不放心,现在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份工作,挺不错。”李林禧说。
扶持孵化更多人创业,为家门口就业注入新动能。建水县针对青年群体创业初始阶段存在的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缺资源等问题,盘活用好现有资源渠道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引进数字青年创业园,通过创业就业“一站式”孵化平台,扶持青年创业。
课堂里理论授课,操场上实地飞行。创业园内,几名青年正在接受民用无人机操控培训。红河州青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蒙说,当前农村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园区捕捉行业发展机遇,以民用无人机驾驶培训为突破口,强化农业植保、山区农产品运输等实战技能培训。他说,“目前我们已培育360名持证飞行员,不少青年回乡创业,在农业等领域成为香饽饽”。
此外,园区还为返乡青年创业者提供免费场地、政策代办等服务,降低创业初始成本,成功引进15家创业企业入驻。据介绍,目前青创园累计新增务工岗位20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