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崇德向善文明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21 08:34

  随着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在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会议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并对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出了要求。这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文化功能是城市的主体功能之一,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城市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城市营造中焕发活力,是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城市的气质。不同城市由于自然风貌、人文环境、资源禀赋的差异,在孕育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这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在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引擎。英歌舞的“出圈”“出海”,增强了我国潮汕地区的吸引力;游戏一是坚持文化传承,让城市文明有“根”可循。需正确认识“传”与“承”的关系,“传”主要指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与保护,“承”主要指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与拓展延续。强调传承城市文化,就是要留住城市历史,留住原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城市风格,通过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勾勒城市发展脉络,留住城市发展的根脉。对待城市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特别是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应更加主动、有意识地进行保护,同时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城市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例如,浙江省于2020年提出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于2024年启动文化基因激活工程,从省域和地市层面培育中华文明的浙江标识,就是推动城市文化传承的一个生动案例。

  二是丰富创新表达,让文明城市建设有“形”可感。文明城市不仅能体现出历史积淀的无形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其本身也是文化浸润日常的有形载体。在文明城市建设上有所突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需要在深挖城市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优质文化服务和活动等,将抽象的城市文化精神通过创新表达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具象载体,可通过科技赋能、艺术重构等手段让文化遗产火起来。例如,北京中轴线沿线不仅在腾退修缮后重现历史风貌,还通过布局艺文空间、开发文创文旅产品、启动数字中轴项目等,绘就首都文明新画卷;西安大唐不夜城以唐风建筑、实景演出再现盛唐气象;深圳的无人机夜间演艺则将城市文化符号与现代科技融合,彰显城市科技创新活力。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城市的独特文化资源,并积极释放“文化+”力量,滋养城市文明。

  三是促进市民共建,营造共筑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丰富实践,推动着城市文明不断实现新的跃升,同时也推动了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必须充分激发全体市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推动城市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力量,形成鼓励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生态,释放创造活力和创新潜能。可考虑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全民共创促进制度,明确文化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对于优秀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需要构建城市文化精神和高尚价值取向,更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文明城市建设的跃升。以文化赋能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建设,需以文化传承筑牢根基、以创新表达激活动能、以全员共建凝聚合力,让文明城市建设有“根”可循、有“形”可感,使城市不仅是“经济容器”,而且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动载体,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交相辉映。

排行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