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3月随着发展规划正式落地,济在济南市城区,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7个能源站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将有效消纳“聊热入济”项目等热源负荷,可基本替代城区及沿线区域的燃煤热源,为大型社区、工业园区等区域提供稳定热源补充,同时为区域供暖系统的节能化、集约化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连接热源与用户的高效能源枢纽。
“聊热入济”项目总负责人高海光介绍,项目建成达产后,济南市将新增约1亿平方米供热能力,基本替代城区及沿线燃煤热源,预计每个采暖季可减少标煤消耗129.89万吨,减少中心城区二氧化碳排放量356.4万吨。该项目将显著缓解供热压力、改善环境质量,并完善能源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提升黄河“能源流域”互联互通水平。
近年来,济南城区供热加速去煤化,为了应对冬季供热需求,通过引入外部热源解决供热不足的问题,大力实施“外热入济”工程,用长距离输热的方式,将周边电厂余热送到济南,减少对传统燃煤供热的依赖,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发展。2023—2024采暖季,来自泰安石横电厂的余热,穿越80公里的长输管线,为济南西部城区供热,2024—2025采暖季该项目供热面积达到近3000万平方米。
对余热输出城市与输入城市来说,供热一体化可以通过高效利用余热,实现能源互补与高效利用,推动城市向更加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对济2024年10月,为持续深化济“外国投资者在都市圈内任一登记机关提交主体资格证明原件后,再到其他城市办理业务时,只需提供加盖档案证明章的复印件即可。”济南高新区审批服务部副部长徐娟介绍。除证明文件互认外,该部门还整合“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容缺办理”等灵活服务机制,持续提升外资企业登记便利化水平。
推动济“自作为济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济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进介绍,2024年5月山东港口济南内陆港挂牌成立,济南—山东港口青岛港海铁联运实现“天天班”运行,将山东港口的资源优势与济南面向沿黄流域的区位优势充分结合。通过内陆港建设,实现港口功能前置,提供异地还箱、就地提箱等综合服务,助力内陆企业货物集聚,显著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
不仅是济经济上,济南与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双核,2024年两市GDP总量达3.02万亿元,占山东省GDP总量的30.65%,人口规模突破1960万人。双城格局形成显著规模效应:济南科创走廊汇聚11家国家级实验室,青岛蓝色经济带布局超140家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两市产业链协同增加值预计2025年突破1.2万亿元。对标长三角“沪苏杭甬”万亿级城市群,济青联动有助于填补北方经济版图战略空白。
尽管双圈协同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实现更高水平融合,需在制度创新、服务对接、要素流动等方面持续探索,为“双圈”联动注入新动力。
今年5月,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与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建立商事登记协同联动机制,成立“‘佳佳帮您办’商事登记服务专班青岛工作站”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大为工作室济南工作站”,发布随着济青双圈协同发展加快,两地经营主体合作日益紧密,深化商事登记融合成为现实需要。“我们聚焦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和‘高效办成一件事’,建立‘改革诉求联合调研、制度创新联合攻关、实施效果联合评估’机制,多渠道了解企业群众诉求,为重大项目、优势产业和招商引资提供定制化、跟进式联动服务。”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经贸商事处负责人姚佳说。
“目前,济青双城商事登记协同服务覆盖两市360万经营主体。”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管干部、一级调研员侯吉广说,下一步将以改革创新持续突破,在更广领域整合商事登记服务资源,推动优质、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向周边城市辐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