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前景可期

发布时间:2025-06-11 07:36

  自5月7日科技创新债券推出以来,截至5月28日已有119家市场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总发行量为3391亿元。业内普遍预计,未来我国科技创新债券市场或将迎来较高增速的增长,引导资金加速流向科技创新领域。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有15家股权投资机构、51家科技型企业发行81只科技创新债券,分别由22家银行和2家券商牵头承销。其中,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分别牵头承销10单,工商银行9单,招商银行7单,中信证券6单,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分别承销5单。整体上看,这些科技创新债券具有项目多点开花、产业投向精准、培育耐心资本等特征,引流债市资金精准滴灌高端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先进制造、农业现代化等重点领域。

  此外,多家银行已成功发行不同规模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普遍为3年期,票面利率主要在1.65%至1.67%,其中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还分别发行5年期科技创新债券。

  “债市在设立‘科技板’、扩容发行主体、优化产品设计、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创新。”大公国际首席宏观分析师刘祥东表示,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是我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重大制度突破,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科技型企业创投募资难问题。而且,科创债发行主体从传统国企扩展至私募股权机构、创投基金等,覆盖“募投管退”全链条,产品体系不断完善。

  刘祥东分析,政策鼓励发行中长期科创债,将进一步优化科创债的期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科创企业研发周期与融资期限错配问题。此外,当前债市正不断完善科创债市场机制,推动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提升流动性;大力推动科创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开发科创债指数基金及ETF,吸引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配置,并及时推出信用衍生品,如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

  科技创新债券不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也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交易。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如今科创债扩容与优先支持机制已然形成,科创公司债试点范围已覆盖芯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交易所建立“科创债绿色通道”,审核周期缩短30%,并优先纳入基准做市品种提升流动性。针对科创债关键性的信用问题,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有效使用,同时多地还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专项承接科创债增信,高比例进行风险补偿,实现了有效增信。

  “债市支持科创现存难点与堵点是市场认知与风险评估、发行主体资质门槛和跨市场协同效率三大问题。”田利辉分析,投资者对科创企业技术路线风险溢价测算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估值偏离度较高。刘祥东补充道,科创债市场仍面临风险与收益匹配难、有效增信体系不足、流动性匮乏等难题。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债市“科技板”已通过风险分担、资金传导链设计等机制初步打通“股债贷”联动。未来可能的深化措施包括:股债联动工具创新,设计含特殊条款的债券,既缓解企业短期偿债压力,又为投资者提供增值机会;鼓励商业银行将科创债认购与科技贷款相结合,形成“债券融资+信贷投放”的联动。

  为更好落实其次,充分发挥市场化风险定价功能,确保投资者获得与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合理收益,推动科创债市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健全风险分担与增信机制,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科创债的覆盖范围,设立专项担保基金;推动发展科创债专属信用保险和违约互换产品,分散风险;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质押登记平台,拓宽科技型企业增信渠道。

  在田利辉看来,政策落地实施需要细化科创债认定标准,可以推出“小额快速发行”机制,分层分类完善制度设计;还需要提升机构配置意愿,试点做市商激励计划,强化二级市场流动性支撑;鼓励保险资管、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设立科创债专项配置额度,进而更好形成“基础资产标准化—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管理工具化”的科技债券市场新生态。

  “下一步,我们还是要密切关注,继续推进,共同建设好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朱鹤新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持续完善配套的支持机制,让“科技板”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