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变身实践者

发布时间:2025-07-02 07:34

  当游客在福建泉州蟳埔民俗文化村将鲜花簪于发间,在浙江湖州南浔古镇悠然摇起船橹,他们触摸到的不只是异乡风情,更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生命律动……近年来,以深度体验民俗风情为核心的旅游热潮在全国持续升温,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

  民俗体验游为何愈加红火?当下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各地在挖掘和开发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今,游客的旅行方式已发生显著变化,不少游客在出行前便对目的地文化符号有所了解,并带着明确的体验期待而来。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冯莉表示,相较以往作为纯粹的参观者拍照打卡,如今游客对“在场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欣赏景观、观赏表演,还是品尝美食,都更注重当下的感受,在意个体的体验。同时,社交平台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和入口,使其以更生动的方式广为人知,激发了游客探寻想象的愿望。

  许多民俗体验游巧妙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将节气节日、街区文化、生活烟火气以及当地工艺品等诸多元素有机融合,精心打造品牌、讲述动人故事,让游客心中的想象得以具象化。游客在民俗体验中收获的远不止新奇感受。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瑛表示,当下许多游客呈现出深度体验、文化参与以及社交互动的需求特征。“民俗体验游能够让游客通过与当地人的深度接触和沉浸式的文化感知,从单纯的参观者转变为文化实践者,深入理解民俗的生活逻辑,进而形成对文化价值的直观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张瑛说。

  近年来,民俗游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与新趋势。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费威表示,民俗体验从节日限定变为日常打卡,体验逐渐常态化。游客通过亲身感受和分享,扩大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力,为非遗提供了展示平台,同时也创造了文旅联动的经济价值。

  民俗体验游也正从单一活动向综合文化场景升级,许多文化空间转型为旅游目的地。博物馆、非遗展示场所、图书馆甚至饭店等,都成为民俗体验核心场景。像辽宁盘锦的“辽河渡口”餐厅,将博物馆、书店、米其林餐厅、非遗体验与传承融为一体,把阅读空间、地方特色、传统餐饮和非遗体验传承有机结合,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民俗体验游的火爆,让传统技艺和习俗活动从“深闺”走向大众。冯莉表示,在特定的场景中,民俗游让书本、古籍、文物上的内容鲜活起来,与游客产生强烈的对话感。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张瑛表示,游客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多感官进行认知,形成“具身化学习”。通过具身化学习与沉浸式体验,有助于激活民俗记忆与文化自觉。同时,游客的大量参与也能够促进技艺传承与创新传播。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旅游资源的挖掘,更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冯莉表示,民俗文化必须保留自身的主体性、本真性,避免被过度消费。

  “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导致民俗失真,避免过度开发破坏民俗生态,非遗技艺传承必须保留核心工艺。开发者需在创新形式与守护内核之间找到平衡点,防止文化沦为单纯的消费符号。”费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