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新办7月18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介绍,这5年,商务发展顶住了一波又一波冲击,经受住了历史考验,消费、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合作等各领域主要目标指标进展符合预期,重大任务顺利推进,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为“十四五”圆满收官作出了贡献。
据介绍,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货物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十四五”以来累计吸收外资已超过7000亿美元预期目标。对外投资年均增速超过5%,稳居世界前三。
“十四五”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0%左右,主引擎作用持续凸显。王文涛表示,这5年,商务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顺应新趋势,多措并举促消费,推动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潜能加快释放,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
——“扩容”,超大规模市场体量更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1万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与美国比,从绝对值看,我国社零总额相当于美国的80%左右,但从实际购买力看,按照世界银行所给出的数据和算法,我国的社零总额已超过美国,是美国的1.6倍。从今年运行情况看,全年社零总额有望突破50万亿元。
——“提质”,品质消费走进千家万户。商品消费方面,商务部推动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不仅是一个消费刺激政策,更重要的是换出了智能和绿色,智能消费和绿色消费提升了百姓的品质生活。自去年9月至今,限上单位的家电类商品零售额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5.4倍,今年上半年渗透率达到50.2%。截至上半年,以旧换新共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服务消费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20年至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快于商品消费。这个阶段主要矛盾,是优质服务供给短缺。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有针对性施策:对外开放“做加法”,扩大医疗等领域开放试点,引进更多的优质服务;对内放开“做减法”,推动出台支持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1+N”系列政策,开展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围绕健康、养老、家政等细分领域,减少限制性措施,丰富服务供给。
——“开放”,国内外市场联动互促。一方面,让更多优质商品服务进入中国,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设立43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连续7年成功举办进博会,主动对相关国家实施零关税。2021年至2024年,我国累计进口消费品7.4万亿元,中国大市场为全球发展贡献巨大增量。另一方面,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各方宾客到中国来旅游购物,感受到“中国购”的魅力。组织“购在中国”活动,特别是优化离境退税政策,2024年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增长77.8%。
“十四五”期间,我国外贸受到的冲击和承受的压力确实不小,可以用“风高浪急”来形容。王文涛表示,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多次果断出台稳外贸政策,各方齐心协力,中国外贸实现逆势增长,贸易强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贸易大国地位稳固。货物贸易规模连续跨过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2024年达6.16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末的2020年增长32.4%,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在服务贸易方面,2024年服务贸易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位居全球第二。
“外贸这个‘大’的背后,其实代表着一种规模优势和完整的体系优势,所以‘大’某种程度就是‘强’。”王文涛表示,可以从3个维度看:一是贸易合作惠及世界。我国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不仅为各国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也为全球产供链的韧性和稳定提供保障。二是市场机遇全球共享。2024年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货物进口占全球总进口的约13.3%,美国是13.6%,所以中国是和美国进口几乎相当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还是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三是外贸主体多元壮大。2024年全年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已达70万家,比2020年多出近20万家,涌现出不少全球知名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民营企业出口占比从“十三五”末的56%提升至2024年的64.8%。
贸易强国建设提速。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三大支柱”,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都在不断夯实。第一大支柱货物贸易优化升级。2024年,货物贸易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18.2%。外贸新业态潜力持续释放,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7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67%。第二大支柱服务贸易创新提升。我国首次对跨境服务贸易实施负面清单管理。2024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额比2020年增长38%。第三大支柱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我国完善数字贸易支持政策,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2024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比2020年增长近四成。
“十四五”期间,全球利用外资外部环境趋紧,我国吸引外资预期目标已顺利完成。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介绍,截止到今年6月底,“十四五”期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7087.3亿美元,提前6个月完成了商务发展规划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引资目标;同时,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2.9万家,比“十三五”期间增加了2.5万家。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进出口、四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和七分之一的税收,以及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岗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利用外资质量大幅提升。2024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4.6%,较2020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许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地区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
这5年中,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持续缩减,制造业领域准入限制已全部“清零”,增值电信、生物技术等服务业领域开放试点有序开展。22个自贸试验区有效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单边开放,给予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建交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2024年我国与自贸伙伴货物贸易占比达到了43%。
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制度型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王文涛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推出了一批标志性、开创性举措,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示范性成果。2024年,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占全国比重分别达19.6%和24.3%,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更加强劲。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在上海等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主动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