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位于广西南宁五象新区的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吸引着无数关注的目光:今年以来已签约国内人工智能项目43个,涵盖算力算法研发、智算设备制造及智能体应用开发等领域;6月29日,首批16家东盟国家企业完成签约,人工智能产业“朋友圈”不断扩大,呈现集群发展态势。
目前,南A中心已部署5000P算力,且算力利用率高达75%,成为东盟国家训练AI模型的首选之地。以南A中心为切入点,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广西正按照“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
“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多个场合表示。
广西的数据、算力、算法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素都较为薄弱,如何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广西的思路是瞄准一个“小切口”进入人工智能这一新赛道。
“广西‘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开展与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广西有着独特区位优势、场景应用优势、机制平台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合作,开发具有特色的专业领域的语料库、大模型、垂直场景应用等具有独特优势。”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说。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到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数字经济纳入合作框架,南宁肩负起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先行区的使命。东盟国家对发展人工智能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纷纷出台AI发展国家战略。南宁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省会级城市,因而成为广西发展人工智能的重点。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南A中心成为广西挺进人工智能赛道的“小切口”。4月13日,广西发布为了更精准定位,广西提出了一条“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共同发展路径。“南A中心将充分发挥AI模型训练的技术枢纽优势,成为中国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创新合作平台,搭建起推动东盟AI产业发展的坚实桥梁。”五象新区管委会党政办公室主任蒋宁华介绍,南A中心正以“超级接口”的独特姿态串联起中国技术、东盟市场与全球资源。
4月18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项目签约仪式暨企业座谈会在南宁举办。现场共签约项目40个,涉及投资合作金额超79亿元,涵盖研发、生产、应用等AI+场景项目。座谈会上,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南宁的优势和特色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企业将充分用好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平台优势,携手南宁共谋发展、共赢未来。
广州希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梅迪表示,公司计划在南宁投资6亿元,涉及芯片研发、智算设备制造、智能体应用开发、智算中心建设等,助力构建自主可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家恩认为,南A中心建设是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打造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的核心支点。
“通过南A中心,不仅能汇聚各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创造独具广西和东盟特色的数字经济新增长极,也将实现技术、资源与市场的双向循环,构建更健康、更普惠的国际AI产业新生态。”梁家恩说。
在转换思路、找准定位的基础上,广西把握策略、整合、场景三个关键词,推动人工智能与服务业、制造业等广西优势产业深度融合。
今年3月,广西印发4月28日,广西正式发布2025年第一批共16个人工智能开放场景清单,涉及农业、制造、交通、能源、文旅五大重点领域。目前,广西初步梳理全区人工智能规上企业有267家。
今年以来,广西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找寻能有所作为的领域大力发展人工智能。
南宁市依托南A中心,向全球AI企业抛出“橄榄枝”,共梳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118项,涉及政务服务、制造业、农业、物流、金融、文旅等10多个领域。
柳州市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智改数转”,聚焦汽车、钢铁、机械等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突破一批垂直领域模型,研发一批人工智能软件,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产品,挖掘一批典型应用场景,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产品新生态。
玉林市以“玉林智谷”建设为重要依托,积极加速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全域智治”理念绘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蓝图,推动形成产业升级新质效、社会治理新范式、公共服务新体验。
自治区大数据局创新人工智能发展载体,筹划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和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和产业转化等。
自治区科技厅聚焦广西特色优势产业,遴选了2025年第一批行业大模型研发揭榜制项目需求,涉及动力装备、有色金属、西部陆海新通道智慧水运、糖业、车联网五大行业。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加速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推进人工智能产品突破,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建设国内智能产品重要生产基地。
“广西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已经迈出坚实一步。随着后续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将在广西千行百业发挥更大效能。”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梁铭之说。
近日,广西申报的“中国—东盟法律大模型”和“曲尺通信运维大模型”正式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备案。中国—东盟法律大模型是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建设的法律智能化服务模型,通过多语种互译和条文溯源功能,有效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法律协同与互认。“曲尺通信运维大模型”为通信运维人员提供高效、专业、可解释的智能辅助,助力通信行业运维效率与智能化水平提升。
“两个大模型目前已上线运行,将为深化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注入新动能,为弥合智能鸿沟、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贡献广西力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胡冠宇说。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经贸平台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举办21届,今年9月将于南宁举办的第22届博览会将首设人工智能专馆,举办人工智能大咖沙龙、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大赛决赛等活动。
人工智能企业也积极参与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建设。5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南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设立奇安信东盟总部、人工智能安全研究院和建设人工智能安全运营体系等合作事项落地建设,携手推动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安全合作取得务实成果。
5月底,一场在南宁举行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研修活动,吸引了来自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7个东盟国家的35位代表。“主办方邀请中国人工智能知名专家进行专题研讨,考察点也很有代表性。”老挝慧汐国际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丰帕迪·普玛旺说。
研修代表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研修活动,切实感受到了东盟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广阔的合作前景,更增强了未来参与中国与东盟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合作的信心。
今年以来,广西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月,广西与老挝签约共建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目前,与越南、老挝两国在人工智能、数据跨境等领域已达成数十项合作。6月29日,南A中心迎来首批6个东盟国家16家企业签约入驻。这些企业覆盖人工智能研发、智能应用等多元领域,形成首批国际化创新矩阵,标志着南A中心面向东盟市场开放合作取得阶段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