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时眼前一亮:民勤与内蒙古自然环境相似,这不就是她日思夜想的让农民增收的答案吗?
民勤能不能种?嫁接难不难?带着疑问,她便和时任西西渠镇制产村党支部书记何德荣前往内蒙古学艺。
返回后,何德荣在青土湖承包梭梭林进行人工接种肉苁蓉,种植过程中却发现接种成功率只能达到20%至30%。经过结合民勤气候、温度、土壤等的探索实践,何德荣终于找到了适合民勤当地的一套接种技术,接种成功率达到85%。
2012年,在他的带动下,制产村村民黄培新等10位肉苁蓉种植户成立了民勤县芸丰肉苁蓉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平均每户种植肉苁蓉70亩以上。如今,合作社成员已达到106人,种植面积4600亩,带动相邻乡镇沙区沿线万元以上。
而马俊河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沙产业,他不仅尝试了电商直播、肉苁蓉种植,还发明了“网格压沙+梭梭定植”,把沙漠变成“可触摸的课堂”,实现夏季沙漠露营、压沙体验等研学项目,让农民从“挥锹种树”到“端起了生态碗”。
“让黄沙生财,治沙才有后劲。”马俊河看着远处正在吐芽的梭梭林说。
在一代代民勤人和万千志愿者的奔赴中,一幅生态图景逐步呈现:
民勤全县325万亩天然植被得到封育,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61万亩以上,工程固沙130万亩,年均沙尘天气从51天下降至19天;
大力发展沙区特色产业,6.1万亩梭梭嫁接肉苁蓉成为“沙漠黄金”;
电商与研学让蜜瓜、人参果等特产溢价3倍至5倍,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万元。
曾被预言“将成第二个罗布泊”的民勤,有了瓜果香,有了研学潮……
在雄浑无垠的腾格里沙漠中,初夏的风吹过绿意盎然的梭梭林,为民勤半个世纪以来的治沙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