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向社会公布了行政区划代码是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根据编码规则确定并公布的行政区划建制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数字代码。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建制、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建制、2846个县级行政区划建制和38712个乡级行政区划建制,都有自己特定的行政区划代码。对于每个人来说,行政区划代码即为我们身份证的前六位数字。同时,它也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重要基础码段。
行政区划代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渗透在户籍管理、公共服务、日常办事等诸多场景。譬如,办理户籍、社保、医保、出生证明、婚姻登记时,背后的信息系统都关联着行政区划代码。到银行办业务、在地图上查信息、网上购物、收寄快递,底层数据也都有行政区划代码。
然而,一定时期以来,由于缺乏专门的规章制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责任不明确、规则不健全、程序不完善以及代码发布不及时、信息获取难等问题,不利于社会各界在相关工作和活动中便利便捷地应用代码。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燕翀介绍,在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中,代码不规范不统一会导致政务数据难以整合和共享,增加数据清洗、比对的成本,降低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影响社会公众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在办理户口迁移等户籍业务时,缺少规范统一的行政区划代码,可能会因校验规则不统一,导致业务办理受阻,给群众带来不便。在开展数据统计分析时,缺少规范统一的代码,会造成各专业、各部门间基层汇总数据无法衔接,制约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难以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不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和规划。在企业经营和经济活动中,行政区划代码不规范不统一也可能导致发票开具、税务申报等环节出现问题。
据了解,此前行政区划代码主要通过推荐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形式出现,如何避免更新不够及时,使用不够统一,甚至错码漏码重码情况出现?新规实施后,是否会影响原来代码的使用?
燕翀介绍,此外,为确保行政区划代码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