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印发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生态是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由各类主体、资源和环境相互联结、协同作用形成的动态网络系统。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发展,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开拓思路、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加速创新技术迭代。例如,上海市以“模速空间”为核心载体,构建“北斗七星”产业矩阵,形成独特创新生态模式,已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50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全市的61%。又如,杭州市在资源禀赋不占优势情况下,通过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文化赋能”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突破发展桎梏。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依赖“短平快”项目堆砌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已不合时宜。唯有深耕创新生态培育,促进创新要素实现“自发集聚—自主配置—自由生长”的良性循环,方能孕育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
优化政策供给是培育创新生态的重要基石。需制定科学灵活的政策体系,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杠杆,引导和激励人工智能企业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反馈机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与企业实际需求,及时校准政策方向、优化政策内容,确保政策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求,为人工智能企业成长筑牢制度根基。
完善要素市场是培育创新生态的关键支撑。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藩篱,构建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要素自由流动、精准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在人才战略层面,同步推进本土培育与全球引智,建立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在技术转化领域,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畅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针对金融服务短板,创新产品体系与服务模式,构建覆盖人工智能企业从初创、成长到扩张的全生命周期金融保障,让创新发展每一步都有扎实的要素保障。
厚植文化土壤是培育创新生态的深层动力。创新需要物质条件支持,更离不开文化氛围滋养。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鼓励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构建包容试错、鼓励突破的社会氛围。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前沿科技论坛等活动,搭建创新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让创新基因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推动城市向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