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执行预算并非简单地把钱花出去,而是必须注重提高效益,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这也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内在要求。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分一毫来之不易,须确保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党中央印发修订后的安排、执行预算并非简单地把钱花出去,而是必须注重提高效益,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这也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内在要求。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分一毫来之不易,须确保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近年来我国推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着重解决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中的低效无效问题。绩效理念和方法应该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推动提高收入质量和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安排好、执行好预算,并非仅仅是党政机关内部运行的事情,而是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预算公开是强化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财会监督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预算公开,详细晒出“账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确保各项收支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全社会监督,倒逼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比如,“三公”经费得到有效控制,这和预决算公开的监督作用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预算公开,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账本”越来越透明。这项工作还需要持续深化,特别是推动地方做好预算公开,实现“应公开尽公开”,提升预算公开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获得性。
当然,过紧日子并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以致少干事、不干事,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通过科学管理、精打细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民生政策落实等重点领域,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近日公布的2024年中央决算显示,202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同比略有增加,主要是对外交往活动增加。这种支出安排出于工作、事业需要,是实事求是、必要的。202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整体上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显示出严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的成效。近期,我国出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反映了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的取向。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管好财政资金“钱袋子”,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就会越来越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