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前不久,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一直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力度大、亮点多。数据显示,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比达30%,队伍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代表队连续四届登顶金牌榜,标志着我国技能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各地创新实践也亮点纷呈,推动队伍建设走深走实。例如,广东省出台技能人才发展地方性法规当前,从结构看,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比虽提升至30%,但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民生关键领域缺口超过千万,“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与“橄榄型”产业需求存在偏差。从机制看,部分企业重使用轻培养,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师带徒”传统模式与数字化转型需求脱节,制约了技术工人创新能力提升。接下来,应多维度入手施策,化解难题。
一方面,强化机制供给。建立行业协会、职业院校、龙头企业联动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全链条贯通培养。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将技能竞赛成绩、技术革新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体系,打破“唯学历”“唯资历”限制。营造“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设立“工匠日”,开展大国工匠巡回宣讲等活动,让技能成才成为青年职业选择的热门赛道。
另一方面,焕发企业活力。企业应将职工培训经费投入纳入绩效考核,建立阶梯式培养计划。构建“技术+管理”双晋升通道,允许高级技师参与企业战略决策,实现工匠价值从生产现场向全产业链的延伸。产业技术工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在掌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技能的同时,发扬“工匠精神”,在精密加工、传统工艺传承等领域深耕细作,努力成为技术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