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智慧养老供给质量

发布时间:2025-05-08 07:50

  当前,智慧养老产业凭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养老服务供给扩大化、普惠化的重要依托,能够更好地满足“银发族”多样化养老需求,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提供了支撑。

  一直以来,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升,试点示范建设成效日益凸显,实现了从概念探索到规模化落地的跨越式发展。例如,上海市全面推行“为老服务一键通”,从“医、食、住、行、康、养、护、询”八方面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并明确到2025年,将打造100个智慧养老院、1000个数字化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培育一批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社区和示范品牌。又如,江苏省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生态系统建设,有的城市创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1+2+N”模式,通过智慧平台运营服务监管,开展线下养老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联动。

  但仍有一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不少老年人数字素养相对较低,导致智慧养老服务普及度受限。其次,智慧养老产品供给存在同质化问题,个性化、精准化服务能力不足等。再次,行业标准尚未统一,各地智慧养老平台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难以共享互通;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老年用户隐私保护存在风险。对此,应从多角度着力。

  强化政策支撑,构建智慧养老产业生态体系。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制定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支持措施。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统一养老服务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破除信息壁垒。优化财税支持政策,对智慧养老产品研发、应用推广给予税收优惠,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智慧养老示范项目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智慧养老专项信贷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养老项目建设。支持智慧养老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慧养老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形成规模效应。

  注重技术赋能,提升智慧养老产品供给质量。智慧养老相关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养老领域的深度应用,研发适老化、个性化、智能化产品。转变研发理念,探索“老年人参与式设计”,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活需要、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和使用习惯,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适配性。围绕老年人健康监测、安全保障、日常照料等多元需求,重点开发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监测系统、智能家居辅助设备等。加强产业链合作和跨行业协作,推动医疗、康复、护理、生活服务等要素整合,构建全方位的智慧养老服务链。

  消除数字鸿沟,营造智慧养老友好环境。围绕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水平的老年群体,开展分层分类的数字技能培训,提高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强化智慧养老产品适老化改造,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和使用习惯,降低使用门槛。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并行,避免老年人在智能化浪潮中掉队。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强老年人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增强其对智慧养老服务的信任度。

排行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