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赋能工业信息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5-08-19 06:56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在数字金融方面,“金融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能够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引导金融资源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向倾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和升级。”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通过多种金融工具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各地积极探索,拓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积极围绕创新企业集群、创新产业链来探索数字金融支持模式。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新技术手段来提高服务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效率,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全面提升智能化金融服务水平,使金融供给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设备之家”融汇多方优势,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开展线上融资服务,提供新设备分期购买、旧设备资金盘活两大类便捷高效的设备融资服务,最快5分钟出额,切实解决了企业融资压力。同时,完善配套专属政策,降低企业融资负担,提供最高300亿元专项额度、2000万元专项购机减息券,截至2025年5月,已投放资金69亿元,通过减息券减免金额861万元,发放购机抵扣券金额2320万元。

  “强化金融科技赋能,要注重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将金融科技作为提升服务新型工业化质效的重要抓手。”田轩说。

  技术研发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像量子计算、芯片制造等领域,通常需要10年以上的持续投入,这与金融体系追求风险可控、稳健回报的审慎性原则存在矛盾。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创新主力军,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突出。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应聚焦重点和薄弱领域,更加精准地发力。”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探索用“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替代传统担保,探索供应链“脱核”融资模式,这些都是破解融资难题的有益尝试。要更好地服务中小制造企业,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用好数字化赋能,为上下游中小供应商提供融资,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增信措施和风险分担机制。

  潍坊金普瑞恩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主营各种农机配件,是雷沃的核心供应商,年供货额超过7000万元。企业因下游账期变化,部分营运资金被占用,需要自己垫付。日照银行潍坊分行通过“数权贷”为企业提供授信2000万元,授信依据是上一年度为雷沃的供货额。该方案为企业盘活了全部应收账款,提高了资产周转率,原材料付款不再受账期限制,不仅可以覆盖银行利息,还能降低综合成本。

  “总体来看,近年来金融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成效正在逐步显现。”董希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