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拍摄的兰州城市景观。
1940年拍摄的兰州城区中山桥。
抗战期间,兰州防空司令部在皋兰山四墩坪修筑的防空瞭望哨和警报器设置点。
7月29日,观众在参观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当地探索以展览推介、情景剧演绎等形式转化革命历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
4月11日,位于金昌市的金川集团,工人在铜箔生产线上忙碌。该企业在高端镍合金、铜箔、动力电池材料等领域持续突破。张俊成摄
8月1日,位于庆阳市华池县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正式开园,演员表演南梁腰鼓迎宾客。该园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互动体验设计,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俄少飞摄
中国移动数据中心N02机楼空调机组正平稳运行。庆阳市依托“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数字企业生态建设,目前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已达6.6万PFlops。冯喜斌摄
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与雪山相映成景。截至2024年底,玉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20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达760亿千瓦时,均位居西北地区前列。朱俊霖摄
6月11日拍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甘南州已培育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3000余家,旅游业对乡村振兴贡献率达到22%。“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80多年前,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甘肃各族人民纷纷投身抗战的洪流之中。陇原儿女以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为民族解放事业铸就了坚实的后方堡垒。
全面抗战爆发后,甘肃作为大后方,承担起支援前线年,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设立。这座大隐隐于市的院落,成为接待护送我党人员、转运援华抗战物资的关键枢纽。1939年2月,激烈的空战在兰州苍穹打响,中国空军和苏联空军志愿队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创下了抗战期间中国空军空战歼敌最多的辉煌战果。
硝烟散尽,如今的陇原大地旧貌换新颜。
绿色能源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甘肃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720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二位。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投产,兰州、武威等地建成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新格局形成,河西走廊成为名副其实的“陆上三峡”。
传统产业焕发新机。在“镍都”金昌,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金川集团,把过去仅作原料出口的厚重镍板轧制成0.05毫米超薄镍带,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航空航天等领域。位于兰州新区的老牌装备制造企业兰石集团,正着力推动炼化、油气钻采装备高端化转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品,让“老工业”开出“新质生产力”之花。
特色农业结出硕果。近年来,甘肃立足气候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规模与质效不断提升。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成为中国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达6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近1.2亿粒。陇南的花椒产业红红火火,种植面积超308万亩。当地建成的无尘加工车间,对花椒进行精细加工,产品畅销海内外。
黄河之滨风景如画。在兰州,黄河楼夜色璀璨,中山桥游人如织;在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技术让千年壁画“活”在云端,线上线下都能全方位欣赏飞天神韵;在张掖,七彩丹霞凭借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景区接待量再创新高。
从抗战后方堡垒到全面发展高地,这片曾见证烽火硝烟、承载民族希望的土地,如今正以蓬勃的生机与崭新的面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书写着壮美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