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前不久召开的民营经济人士形势政策座谈会提出,民营经济人士要激发创新精神,带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法治思维,着力打造法治民企诚信民企清廉民企;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在稳就业促共富中发挥示范作用,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未来,要让民营经济有更好的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一招。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我国坚持依法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不断推动制度体系全面构建、地方创新接踵涌现、法治根基日益稳固,在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准入壁垒、保障就业优先、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为各类民营经济依法依规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31个省全面实现“一件事”并联办理,在企业开办环节,整合登记注册、公章刻制、税务办理等程序,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4个工作日。同时,通过持续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制度体系,陆续出台不少地区也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出台有力举措。例如,上海市推出国内首份省级也要看到,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市场准入受限”等问题依然存在;涉企行政检查“频次高、交叉多、随意性大”等突出问题依旧时有发生;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尚存短板,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据跨境等新兴领域的立法呼声也亟需回应。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给民营企业放心投资、专心经营、安心发展吃下“定心丸”,继续推动民营经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向好向优。
筑牢制度基础,厚植发展根基。以保障维权,提振消费信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构建“一键维权”全国平台,推广在线纠纷解决机制,打通维权“最后一公里”。建立商家“红黑名单”闭环管理,实施消费“黑名单”,强化信用刚性约束。填补直播、预付、数据监管漏洞,实现消费者从“敢投诉”到“愿消费”的信任跃升。持续打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充分释放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