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戏中人

发布时间:2025-08-23 08:03

  踏入“开心麻花·花花世界”演艺新空间,明明身处商厦街区,却又像是闯入了戏剧小镇:走廊两侧,几台老式摄像机被搭成螺旋状雕塑,仿佛要记录每个闯入者的表情;墙面嵌着十几面哈哈镜,有的将人拉长成皮影戏角色,有的则将人压缩为默片丑角,路过的人总会对着镜子比个夸张的手势;前台工作人员递来的在这里,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一不小心就会被剧情卷走的“同谋”。走出剧场时,总会恍惚——刚才经历的是一场话剧,还是一场不经意闯入的“第二人生”?

  2024年,我国演出行业场次、票房收入增长迎来新高,并带动周边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其中特别提到,小剧场及演艺新空间发展势头活跃,剧目数量和演出场次双双增长。凭借座位体量小、票价亲民、体验感强、演出时长适中、地理位置紧邻商业体等优势,沉浸式小剧场正成为文旅融合的“超级活力引擎”。

  沉浸式小剧场热潮涌动,其“小而精”的特质成为破圈关键:降低观剧门槛,吸引非传统受众;融合剧本[*]、密室等元素;提升互动娱乐性,更契合新生代愿为体验感买单的消费理念。而打造这样一方精巧天地,幕后所需的匠心设计远超想象。

  一个放大镜道具随着“门票”递到你的手中,同时一位戴着面具的演员已经走到眼前:“尊敬的调查员,现在请跟我来……”

  没有传统舞台的“第四堵墙”,观众席就设在剧情发生的“现场”——可能是复古舞厅的卡座,也可能是西部野外的马场。演员可能坐在你身边的空位上念台词,递来一杯道具红酒让你配合“干杯”;或许头顶的吊灯突然熄灭,身后传来角色的争执声;又或者主角会突然对着你发问“你是目击者吗?”聚光灯同时打到你的身上……观众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戏剧冲突会在哪个角落爆发。

  开心麻花沉浸乐玩新空间“花花世界”主理人马悦舒作为多部沉浸式戏剧的制作人,将自己的工作比作“大管家”。这个角色意味着她需要全盘通过短期驻演快速测试市场水温,收集观众反馈即时优化内容,高效筛选淘汰表现不佳的作品,同时挖掘并持续升级经典IP——以戏剧“艺术家负责造梦,制作人就要算好这本‘经济账’!”马悦舒道出关键。小剧场强沉浸、高互动、排期灵活,在创作上必须[*]磕细节、精心设计观众动线、锻炼演员即时应变能力。其依赖高频次更新和差异化内容吸引年轻客群,挑战也如影随形,运营成本并不低,盈利模式始终紧绷。

  如今,小剧场的能量已不止于舞台。众多城市正凭借沉浸式演出打响知名度,“文旅+演艺”的结合造出了更多梦。“如果能通过一部剧带火一个商场、激活一个街区,乃至提升一座城市的吸引力,那它所撬动的能量绝对不容小觑!”马悦舒目光灼灼地说。

  做了20年音响师的张鑫磊,在剧场的职业追求是“隐身”——让声音潜移默化地流淌。

  他的控台通常设在出入口最后一排,如果观众散场时说“今天音响太震撼了!”那他心里就咯噔一下,说明音乐过火抢戏了。如果听到的是“演得真好,灯光布景都合适!”就说明今天的声音“藏住了”,这是张鑫磊津津乐道的独特“成功标准”。

  “大剧场里,声音仿佛来自远方;小剧场里,演员就在眼前。我的任务就是通过技术调整,让每位观众都能感受到均匀、包裹式的听觉体验。”张鑫磊说,音响师吃的是“经验饭”。“你听过的现场越多,经历过的演出越复杂,手上功夫才越稳。”这位以幽默可靠著称的“声音捕手”,是团队公认的“救火员”,哪个剧场遇到棘手难题,他总能及时出现化解危机。

  张鑫磊对剧本台词的掌握程度不比演员本人差,他能精准预判每句台词后的气息间隙。细心与专业成为他的底气,在这位朴实的“老大哥”口中,你能听到常人忽略的“声音密码”:关门与开窗的室内混响差异,低频共振如何让脚底发麻……

  当然,也曾遭遇惊险时刻。在大连的一次演出,张鑫磊突发高烧,视线都模糊了。“小剧场最讲究音响与演员动作、表情的精准咬合,我烧得眼睛都看不清……硬着头皮上!”对那部剧的肌肉记忆成了救命稻草,“台词一出,手指自动就能落正确的键。”落幕掌声响起,他长舒了一口气。

  “95后”白慧力是沉浸式亲子儿童剧儿童剧线岁小朋友也能沉浸其中,如何做到?

  白慧力的答案非常直接:“越简单越好!”降低互动门槛,放大具象感知。例如,用肢体互动带领孩子们模仿蝴蝶挥翅、企鹅摇摆;巧妙运用道具,像拍打沙滩球、操控能飞到观众头顶的蝴蝶偶型,营造亲近感;还有IP赋能——引进原版打造这份“简单沉浸”,背后的工作可一点也不简单。尤其是定位3岁至6岁孩子的儿童剧,“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贯穿了制作环节。

  “开始我们只操心小观众的安全。”白慧力说到此处,自己先忍不住笑了,“后来才发现,演员们也需要‘被保护’!当活生生的‘小猪佩奇’走到面前,小朋友一激动,可能‘啪’地拍一下,或者想扑上去来个熊抱!”

  沉浸式亲子儿童剧曾是演员的闫雨晨从“我们不是邀请观众来看戏,而是邀请他们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在沉浸式小剧场里,观众不仅能走上舞台与演员共演,甚至能左右故事结局——这无疑是传统戏剧难以想象的突破。但对习惯了镜框式舞台的演员而言,更是巨大的挑战。

  闫雨晨回忆,作为演员初次演绎小剧场时:“一转头,观众的手机镜头几乎怼到脸上,连毛孔都清晰可见!”为此,演员们日复一日进行应变训练,模拟刁钻提问,预设各种突发状况,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无论观众抛出什么“梗”,都必须稳稳接住。

  “现在的年轻观众,最看重体验感。”在编剧、导演古十八看来,沉浸式小剧场的创新脚步永无止境。

  “我们的喜剧内容注重小品化、互动性,追求极致的笑点和碎片化包袱。”他主理的Sketch喜剧与传统喜剧风格截然不同:演员能少则少,道具、布景也是简单够用即可。以“素描喜剧的精髓是能抓住日常的故事,把观众的共鸣迅速推向极致。”古十八说,“我们汲取脱口秀的机锋和话剧的筋骨,自成风格。”他信奉兼容并包,只有一个好不算好,要承认不同门类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回顾自己的职业之路——从单纯热爱表演的东北雪乡少年,到如今深耕喜剧创作的职业编剧——通宵达旦沉浸式创作是家常便饭,黑眼圈几乎成了半永久“妆效”。但只要提起自己笔下正在生长的剧本,他疲惫的眼里瞬间就能燃起高光,整个人焕发出别样的神采。

  沉浸式小剧场是新的试验场,也是未来路的基石,有这么一群人在为每天的新鲜恣意努力着。马悦舒说:“传统戏剧团队是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的,已经有了地基,就应该让各种新意的产品旺盛生长。”

  面对年轻人偏爱的音乐潮流,张鑫磊坦言:“我常听,但有时候是真听不懂啊,于是就琢磨——为什么年轻人就是喜欢?我得听出可取之处来!”

  “我是传统戏剧和新式戏剧的过渡人,我认为我遇上了最好的戏剧时代。”闫雨晨说。

  小剧场的生长让戏剧走出框架,也为影视戏剧行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众多年轻人因小剧场发现了更多可能。电影专业毕业生洪彧已经从事小剧场工作多年,依然能记起当时的局促,“所有人都不知道它到底好还是不好,但是我们顶着压力,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很好。”洪彧目前在成都从事演艺小剧场的工作,她表示,“看剧好像曾经是一个很小众的事情,但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接受逛着街,闲时想起来就去看个剧”。

  求新的他们都相信,好的内容,好的故事,将唤起更大的市场消费潜力。

上一篇:中塞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