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安国之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劳动者体面劳动,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增进民生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必须织牢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网,兜准兜牢就业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系统谋划和精准施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把稳定和扩大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针对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启动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通过支持引导企业吸纳就业、多渠道拓宽基层就业空间、积极推动公共部门稳岗扩岗、鼓励毕业生创业创新等举措,在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实现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在稳定国有企业招聘规模、挖掘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就业潜力的同时,各地结合区域定位和产业发展等推出一系列地方性扩岗增量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比如,上海联动苏浙皖三省成立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举办毕业生就业冲刺招聘会,岗位覆盖三省一市重点产业集群,满足毕业生多元化、跨区域择业需求。
二是持续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通过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依法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等措施,有力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目前,外出农民工省内流动比重逐渐提高,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就业。比如,重庆启动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以农民工就业意愿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实施十大专项行动精准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将实现每年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30万人以上。
三是强化低收入群体等就业兜底保障。积极落实贷款优惠、税收优惠和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兜住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开发公益岗位,加大以工代赈支持,稳住3000多万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截至2025年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共下达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295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近6000个,预计吸纳带动70余万名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将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10亿元。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创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劳动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第一,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结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扩内需举措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实用型青年劳动群体,增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健全就业实习见习制度和“高校—企业—平台”对接机制,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推进“就业+培训+创业”一体化服务,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指导、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利用平台经济实现多元化就业创业,引导毕业生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
第二,健全第三,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搭建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通过数字赋能提高劳动力供求双方匹配效率。推动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向基层拓展、向重点群体倾斜,提高就业促进政策的可及性。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切实维护重点群体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和技能实训,推进培训就业一体化。做好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跟踪服务,及时提供政策咨询、权益维护、临时援助等服务。通过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等手段,改善劳动者素质水平和技能结构,帮助重点群体融入新产业、新业态。
第四,优化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在精准帮扶、劳务输出、地区协作、自主创业、公益岗位开发等方面不断优化政策体系,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顺应市场规律,分类分步推动就业帮扶车间从“小弱散”向“精深特”转型升级,对地域特色品牌优、产业发展基础好、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就业帮扶车间予以重点支持。深化省际间和省域内劳务协作,持续发挥交通补贴政策的积极效应。优化公益岗位政策,结合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合理开发一批有长期需求且有利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公益岗位。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有效扩大就近就业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