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意愿共识化为有效行动

发布时间:2025-05-25 07:28

  未来一段时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仍可能对全球经贸合作构成挑战,全球供应链也将加速重构。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经贸合作既面临外部因素的严峻挑战,又存在突破升级的发展机遇。构建更具韧性的中拉经贸合作关系,有利于避免受到原有全球经济秩序中不合理内容的束缚,为互利合作创造条件和空间。中拉应以更为坚定的信心推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将双方发展意愿和共识转化为有效行动,推动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

  强化机制保障,增强长期合作信心。在积极维护多边经贸机制的同时,促进中国自贸区建设与拉加地区一体化制度性安排的协同和有效对接。强化中拉论坛作用,为应对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贸易成本改变等挑战提供协同平台。完善中国与拉加地区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机制,加快评估和推动商签较早的自贸协定升级。顺应国际贸易形势的新发展需求,在合理评估、综合考虑成本收益基础上,适当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增加对服务贸易、双向投资等经贸活动的机制保障。推动签署双边、区域等多种形式的中拉间经贸协定,在推动拉加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同时,为更高效的中拉经贸合作创造条件。

  扩展市场边界,丰富贸易商品范围。充分发掘中拉双边贸易潜力,增加可贸易商品的选项,有效扩大国际贸易涉及商品的边界。对于拉加地区的各类农林牧渔产品,在合理评估基础上,探讨输华检验检疫的可能性。优先考虑拉加国家重点发展的产品以及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较大的产品,鼓励其利用进博会、消博会等机制扩大在华影响,提高贸易稳定性。鼓励拉加国家进口中国制造的中间品如机械设备、电子机械,增强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提升拉加地区欠发展地区的贸易能力,使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发展红利。

  优化垂直分工,增加经贸合作效率。推动中拉跨境产业链合作,鼓励中拉企业加强双向投资,扩大跨国投资网络的覆盖范围,降低企业受国际市场波动的不良影响。通过中拉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有效促进发展利益共享,推动技术外溢,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和产业链合作机会。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拉加地区国家大多应对气候变化态度坚决,中国企业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拥有技术和经验优势。根据拉加地区国家实际需求,促进部分供应链本土化,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也能够使投资企业更快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引导企业关注社会文化差异,遵守法律和国际规则,积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与东道国合作伙伴实现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加强设施联通,降低双向物流成本。推动中拉基础设施领域全方位协同,为经贸合作创造更好条件。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引导资金流向基础设施合作领域,鼓励带资承包等基础设施合作模式。关注影响货物运输、人员流动的关键堵点并制订解决方案。在具备较大市场需求的地区,面向长期发展,适度推动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为中拉经贸合作扩能升级预留空间。推动拉美区域内基础设施现代化发展,增加重点物流通道的通行和承载能力,着重解决交通网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如国家边界附近的连接通道。发挥物流企业作用,鼓励相关领域企业通过建立联盟、分享经验等方式促进系统性对接,强化物流配合能力。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丰富物流方式和可选项,适度促进市场竞争,提升中拉双向物流效率。

  推动技术应用,创新经贸合作形式。把握人工智能等技术蓬勃发展机遇,通过开源合作方式,为拉加地区享受技术红利创造更好的平台和条件。顺应创新发展需求,促进多种形式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增加中拉经贸合作技术含量,推动人形机器人、通信设备等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发展,鼓励探索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等系统性经贸合作,提高中拉高技术领域合作的稳定性,降低实施成本。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培育适合双方产业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合作环境。鼓励中拉企业共同建设和分享仓储设施,加强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的标准对接和技术协同。促进中拉文化领域合作,丰富文化贸易、支持共同创作,推动中拉双向旅游,探索更多短期访问签证便利安排。

  中拉经贸合作并非简单的贸易转移,而是通过互动协同创造贸易增量,优化投资结构。中拉有望通过升级双边经贸合作,形成更稳定的经贸关系,为双方经济社会创造更有利的长期发展环境,探索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有效合作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上一篇:织密城市公共服务网

下一篇:没有了

排行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