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印发从银行信贷角度看,小微企业、农户等面临融资难,主要集中在抵押物这个环节上,银行为压降信贷风险,在进行信贷投放之前,不得不先考虑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抵押物覆盖信贷额度。然而,多数涉农小微企业、农户轻资产特点比较明显,没有诸如房产、土地等价值较高的抵押物,在银企需求错位的情况下,亟需疏通信贷投放堵点,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三农”领域。
近年来,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强化监管引领,改善金融服务“三农”质效。在湖北秭归县,对于种植户存在的农业资信质量与信贷风险控制不匹配问题,当地银行在柑橘种植产区开展整村授信,让抵押物不足的种植户不再为缺少流动资金而发愁。在青海,银行机构针对农牧区、农牧户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加大对藏羊、牦牛、青稞等产业的金融供给,增强金融服务精准性。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对此,银行应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创新抵押物方式,以此更好匹配小微企业、农户等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义乌农商银行董事长吴志良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难题,必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中小银行要从数据增信、场景适配等方面出发,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支持。比如,深挖数据价值,以交易流水等数据为基础创新金融服务,让金融产品与融资需求高度契合。
担保分担也是压降信贷风险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加速破解经营主体融资时缺少抵押物的难题。山东、江苏、四川等多地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公司联动创新金融产品,通过政银担分险模式,破解小微企业、“三农”的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在四川,眉山市眉州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强化与政银企联动,创新蜀担快贷—产业贷、园区e贷等批量化产品,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的融资所需。
产业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银行机构应针对县域产业特点不断深化创新金融服务,确保信贷资源高效、足额投放到乡村产业。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峰表示,随着生态价值的逐步提升,金融机构还可探索利用生态资产为“三农”领域开展授信,核心是将具有生态价值的生态资产转化为可抵押物,从而破解从事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碳汇项目等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此外,还可将涉农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信用延伸至小微企业,以订单、应收账款、仓单等作为质押物替代传统抵押物,降低金融机构授信风险,提升各类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