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治水,是建设美丽乡村、改善水环境的重点,更是难点。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面临农村黑臭水体数量多、分布广、污染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等困难挑战,重庆坚持分区分类施策,探索出一套融合“源头管控、过程阻断、水岸共治、生态修复”的治水之道。
农村美不美,低头先看水。黑臭水体是农村居民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群众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安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关乎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基本消除农村较大面积黑臭水体。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下出“治水”先手棋,202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迭代升级目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探索具有山城特色的治水路径,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截至今年6月底,重庆市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全域全面动态清零,动态排查建档的1314个305万平方米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惠及群众82.2万人,在国家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在消除农村黑臭水体过程中,重庆有哪些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借鉴?
重庆大山大水、山水相融。绿水青山间,河渠沟塘纵横交错,润泽乡村沃野,滋养一方百姓,绘就巴渝和美乡村的生态底色。
巴岳山下,重庆铜梁区侣俸镇水龙村,姚家堰塘碧波荡漾,环湖而建的生态步道串起村民幸福生活。“变化太大了!”说起姚家堰塘的变化,村民夏小明喜笑颜开:“过去水塘发黑发臭,路过都要绕开走。如今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很多人闲暇时都来散步。”
姚家堰塘水体面积约6500平方米,周边居住着40多户农户。去年6月,侣俸镇排查分析发现,该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是农户生活污水散排与水底淤泥淤积。侣俸镇副镇长李大国说:“我们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在建设污水集中收集池、清淤清漂等精准施治后,水体黑臭现象很快得以消除。”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特别是在重庆。重庆农村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5%,丘陵山地面积占比达98%,行政村社近1万个,农村常住人口近千万人。这样的市情特点,导致重庆农村黑臭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面积小、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污染成因复杂等特征,治理难度比其他地方大得多。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面对困难挑战,重庆没有采取碎片化治理,也没有搞“一填了之”的权宜之计,而是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出发,摸清底数,方能心中有数。重庆创新实施“乡镇排查—区县核查—市级抽查”的农村黑臭水体三级排查方式,通过看、闻、听、测,开展全市域、全覆盖、地毯式摸底排查,并建立台账清单。“通过现场踏勘、群众调查、水质监测等方式,我们对公共区域水域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的河流、坑塘、沟渠、水库4类水体,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前屋后小微水体开展了重点排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副处长江思睿说。
以铜梁区为例,2023年9月以来,当地共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45条,涉及28个镇街45个村。铜梁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龙思梅说,这些黑臭水体的水体类型、污染成因的多样性带来治理的复杂性,“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显然不存在。为更加精准高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重庆坚持分区分类施策,不搞整齐划一。各区县在对水体污染源分析研判后,建立“一水一档一策”问题清单,因地制宜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网连通、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分门别类靶向治理。
重庆巴南区“五山一水四分田”,大农村特征明显。近年来,当地经过3轮摸底排查后,确认了19个农村黑臭水体,“一水一策”建立问题清单。这些水体的黑臭成因各样,有的是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有的是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处理效果差,有的则是污水溢流及散养家禽形成淤泥堆积,等等。
“病因”不同,“药方”自然也不同。在巴南区接龙镇塘边村,受管网配套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等多重因素影响,小石桥河道出现1800平方米黑臭水体。这种“多元污染河流”型黑臭水体怎么治?接龙镇副镇长刘渝给出回答:“上下游、左右岸兼治,通过雨污管网整治、监管小微企业排污、构建河道生态缓冲带等方式综合施策。”如今,黑水沟变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景观带,附近200多户居民受益。
与小石桥河道不同,巴南区天星寺镇芙蓉村的刘家沟黑臭水体属于“富营养化坑塘”。“过去这里是荒废的鱼塘,藻类泛滥,水生态遭到破坏。”天星寺镇副镇长李如胜说,他们采取“水面清漂+水下清淤”方式,先移除大部分内源污染,再投放草食性水生生物,通过构建食物链关系控制藻类繁殖,持续削减内源污染,让生态系统重新建立。
巴南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耿琴说,他们把消除农村黑臭水体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镇街污水管网延伸、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河湖长制落实等工作贯通融合、一体推进,新建4.6公里排水管网,完成7个农村污水处理站提质增效。如今,巴南区农村黑臭水体排查覆盖率、检测达标率、消除率均达100%。
璧北河畔,重庆璧山区七塘镇喜观村,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流两岸。走进村民向林光家,只见房前屋后设置了化粪池、隔油池、过滤井等污水处理设施。“过去,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周边臭烘烘的;如今,污水收集处理后还能就近灌溉农田,干净又方便。”向林光说。
生活污水直排是造成农村黑臭水体的重要原因。璧山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选亮告诉为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切断黑臭水体的污染源,重庆着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覆盖,以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为导向,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就农、循环资源化利用。
2024年,璧山区在重庆市率先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将七塘镇喜观村、将军村作为试点先行。七塘镇副镇长李乾春介绍,他们按照“三分三全”治理思路,着力将农村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监管”,实现农村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监管”,进而解决农村污水“反复治、治反复”问题。
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中,璧山区重点突出资源化利用,实现农村污水处理从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以喜观村幺滩院子聚居点为例,该院落共有26户农户,采取“生态池调控+管网还田利用+智能化浇灌”模式,把污水集中收集到生态调控池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业水肥施用于周边86亩果园,年节约灌溉用水3650立方米,节约有机肥800公斤,果园亩产增加750公斤。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座国际湿地城市,重庆梁平区通过“小微湿地+”的治理模式让一个个农村黑臭水体变成清水塘。目前,梁平区已建成小微湿地3500多个。猎神村曾是出了名的采矿村,不少矿坑在雨水沉积下形成黑臭水体,村民们苦不堪言。猎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宗寿说,近些年,他们依山就势将这些矿坑打造成梯塘小微湿地群,在坑里栽种了美人蕉、旱伞草等水生植物,既修复水生态,又形成湿地景观带,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2024年,猎神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3000万元。
“乡村小微湿地网络发挥了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节局地小气候、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既有效消除了农村黑臭水体,又提高了乡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品质。”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余先怀说,当地还采取“乡村小微湿地净化塘+节水灌溉”的模式,对雨水、分散式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净化,实现乡村水资源高效回收利用。
连绵起伏的武陵山脉横亘渝东南。群山脚下的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铜锣村,冯家坝沟渠清水潺潺。说起曾经的冯家坝沟渠,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姚蓉直摇头:“沟渠周边的土地长期撂荒,大家都不敢在这里种庄稼。”
为啥?因为一下大雨,山洪就把泥土和庄稼冲进沟渠之中,久而久之,排水沟成了臭水沟。姚蓉说,去年得知镇上要治理这条沟渠时,乡亲们很高兴,许多人自告奋勇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如今,治理后的冯家坝沟渠河道宽畅、边坡牢固,沟身两侧原本高低不平的坡地变成了规整的良田,周边96户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得益于沟渠治理,我家里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亩多,种上玉米和黄豆,每年能增收6000多元。”铜锣村村民冯其清说。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毛伟说,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当地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优势,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和积分管理,变“要我治”为“我要治”,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2024年11月,该县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坚持齐抓共管、共治共享,是重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重庆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工作,成立市级工作专班,为强化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资金保障,重庆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近年来,重庆累计争取国家两批试点资金共1.5亿元,市、区财政资金投入7.6亿元,有效撬动社会投资1.1亿元,共同守护乡愁水脉。
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重庆不少区县通过资金整合强化投入保障。比如,地处三峡库区的忠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动态清零是第一步,防止返黑返臭是关键。”忠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冬明介绍,忠县依托河湖长制,对完成整治的农村黑臭水体开展定期巡查和水质监测,加大农村污水治理设施日常巡查和维护,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确保治理区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重庆云阳县沙市镇地处长江一级支流汤溪河上游,当地创新网格化监管模式,将整治后的两处黑臭水体覆盖区域划分为130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由镇上分管领导、村干部等6类人员组成,共同负责网格区域内的黑臭水体管护、日常监督、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管护等工作,用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实现黑臭水体事项“应管尽管、应办尽办”。
在数字重庆建设的牵引下,重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从“治理”迈向“智管”。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芹介绍,他们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巴渝治水”数字场景运用,突出市、区县、乡镇3级贯通治理,开发出农村黑臭水体智慧监管系统和现场核查,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一件事”处置机制,引导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全民共治共享格局。
绿满山城,水润民心。乡村水系的生态焕新,给重庆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每一处山涧清流,都在为万里长江注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