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非保本理财是指银行不承诺保障本金和收益,实际收益由投资项目表现决定的理财产品。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翘楚认为,这类产品受到投资者青睐,主要在于收益潜力相对更高,有机会更好地实现财富增值,同时投资策略能随市场变化调整,更具灵活性。此外,其投资范围广泛,涵盖多种资产,投资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丰富了投资渠道。从市场层面看,银行非保本理财顺应了投资者对多样化收益的追求,满足了不同投资偏好人群的需求。对银行而言,这类产品能降低自身风险压力,提升资金运作灵活性,也符合监管对资管业务的导向。
按照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作为资产管理类产品,本身均为非保本产品,与其他资管产品相比又相对稳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分析,今年以来,受存款利率下行推动居民存款向理财市场转移、银行理财公司积极创新产品服务客户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从规模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去年年末规模增长约0.7万亿元,行业吸引力持续增强。张翘楚认为,银行理财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持续发力,在绿色金融、区域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布局方向不断深化,既响应国家政策目标,也实现了行业发展与实体经济需求的良性互动。
不过,从在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应顺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策略,满足居民家庭理财投资多元需求。娄飞鹏建议,在固收类理财产品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银行理财有必要适当发展权益类理财产品,丰富产品类型更好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投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为权益市场发展提供长期耐心资本。在此过程中,银行理财需要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创新权益类或挂钩权益类理财产品。
“受年内权益市场回暖的正向驱动,以‘固收+权益’为代表的含权类理财产品,也呈现出持续丰富的发展态势,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供给力度也有所加大。”张翘楚认为,发展权益类理财可优先立足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以“固收+权益”类和低含权混合类产品作为扩张重点,以中高含权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为辅,循序渐进推进,同时细化产品层次,开发红利、科技等主题产品。在投资方式上,被动投资仍是重点发展方向,还可利用定增、打新基金等灵活载体拓展投资空间。
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行业打破刚性兑付,理财机构要尽快完善权益类产品的信息披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