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经济领域党的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认真学习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体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构建起做好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论,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南。
一是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在二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造性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和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要求把握好稳和进的辩证法、破和立的辩证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是对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阐释,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智慧结晶,为我们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如期完成目标任务,提供了科学的总基调和方法论指引。
稳中求进的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其中,稳是主基调、是大局,是进的基础和前提;进是方向、是目标,是对稳的状态下所蕴含的进的趋势的积极把握,是稳的动能和保障。“稳”和“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提质增效、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同时把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取得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成就,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作为一个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创造性运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创造性运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的观点,要求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为优化经济治理方式、解决复杂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条重要方法论,在坚持问题导向,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把问题作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把目标作为对行动的引导和激励,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通过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来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是对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要求,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创造性提出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发展变革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正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我们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境界。
五是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应对风险挑战、战胜艰难险阻中全面转型升级历程的高度概括。事物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决定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创造性运用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我们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因任何外部干扰而迟滞,提供了定力底气和科学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的外部环境,我们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我们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面对个别国家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我们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既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又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无论多大的风雨都不能掀翻大海。只要我们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就无惧任何风雨,必然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六是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在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创造性运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提高抓落实能力,既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又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为我们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进路径,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美丽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等等。新时代共产党人发扬钉钉子精神,踔厉奋发、攻坚克难,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经济工作方法论体系,覆盖了把握大势、遵循规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狠抓落实的全过程,包含了量变到质变的全要素,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需要细读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们在此前发展的基础上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的新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将按照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正是基于对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基于对我们党中心任务的科学确定,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被置于六大关系前两位的位置。要求既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把方向、抓大事、谋长远,又全面推动各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实践创新,抓准抓好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而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战略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则充分体现了“稳”和“进”的辩证法。守正是稳,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是进,是动能和保障。守正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创新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做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增量。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对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一科学方法的坚持和运用。在守正创新中,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是各国现代化都面临的难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把这两对关系纳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推动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这两对关系提供了制度前提。为此,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之力破解世界性难题。
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科学方法。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并不矛盾,立足自立自强才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于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立自强,二者都是我们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始终坚持的原则。而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关系的关键,就在于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按照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二是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一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性地解答这道经济学世界难题。以体制创新为保障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经济发展是一个新旧动能不断接续转换的过程。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跃升。当前,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呈现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交叉融合、多点突破的发展态势,同时我国经济已步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对我国当前发展来说,存量与增量之所以成为一对重要关系,是因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资源和经济财富既形成了巨大存量,也有着巨大增量,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明显增强。“质”和“量”,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两个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方向。高质量发展就是从“量变”积累逐渐实现“质变”跃升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通读一是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原著原文是最权威的。只有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才能全面、准确、深入地领会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深入掌握其中蕴含的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重要方法。阅读原著原文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而不能是零碎的、孤立的。只有静下心来通读苦读细读原著原文,同时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及时跟进学,才能完整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没有思考,只是简单地浏览、机械地记忆,再好的理论也难以被吸收和消化。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学懂、学通、学透,努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根本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人民是改革发展事业的推动主体,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主体,也是改革发展成效的评判主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切立场、观点和方法,都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不断深化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认识理解,才能不断深化对这一科学思想所包含的诸多辩证关系的认识理解,才能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掌握和运用好做好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
三是坚持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形成理论指导—实践探索—认识深化—实践提升的互动循环。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解和贯彻,对科学方法论的掌握和运用,要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去体悟、去检验、去提升。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实际情况,摸清本地改革发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使主观更好符合客观,才能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提出创新性举措、开展创造性实践去解决问题。同时,要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全面倾听各方面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不断在实践中检验抓落实的成效,从而不断校正认识偏差和行动偏差,形成理论指导—实践探索—认识深化—实践提升的互动循环,不断提高工作本领。
四是坚持胸怀天下,提高在开放条件下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