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社会预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支撑点。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窗口和经济发展引擎,上海连续8年出台行动方案,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今年更是形成58项改革任务,直击企业痛点。从制度创新到司法效能提升,从企业服务优化到国际规则对接,上海的法治化实践不仅为全国提供了示范,更在数字经济、跨境贸易等前沿领域探索出“上海方案”。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以及“上海高度重视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我们把良好营商环境看作上海的一张闪亮名片。”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
上海市持续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究竟有哪些新进展、新举措、新思考?
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运用法治力量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在构建协同保护治理体系方面,上海交出了高分“答卷”。
今年2月,上海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推出6个方面15类举措,细化分解为50项具体任务。比如,在提升审判执行质效方面,聚焦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在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建立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涉外商事纠纷协议管辖示范条款机制。在深化破产运行改革方面,以数助办案、府院联动为抓手,支持破产行政事务协调机制运行,支持建立完善市场化庭外重组机制等。“8.0版计划是上海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向纵深迈进的又一重要举措。”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表示。
上海检察机关从经营主体权益保护、市场秩序法治保障、营商环境氛围营造和检察履职赋能升级4个方面,明确17条59项具体任务。在互联网企业“扎堆”的长宁区,长宁区检察院将依法打击利用网络敲诈勒索企业、损害商业信誉、寻衅滋事等“按键伤企”犯罪,构建互联网公益侵害协同治理机制。金山区检察院与金山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调解也成为上海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法律制度,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上海市人民调解协会会长、浦东新区物业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孙晔表示。在调解方面,上海从政府到街道全面布局,持续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能级。
4月18日,司法部向上海东方国际商事调解院颁发商事调解组织登记证,这是全国首家由司法行政部门赋码登记的商事调解组织。上海东方国际商事调解院理事长盛勇强表示,该院通过“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实现专业化运行,并设有战略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工作委员会,集中各领域专家为战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调解个案提供专业指导。
徐汇区政府与区法院建立“法官指导调解”带教机制,通过及时跟踪调解进程,在法律关系认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对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核,及时进行司法确认。黄浦区成立“浦江和韵”商事调解联盟,构建商事纠纷快速对接调处、“调解+司法确认”以及“赋强公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良法还需善治。上海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磊表示,要在亲商护企上发力,强化服务,在暖商惠企上见实效,加大涉企纠纷多元化解力度,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维护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科技创新的前沿在哪里,司法服务保障的措施就跟进落实到哪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陈子龙表示,上海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于2024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科创园区“法治副园长”机制,力争零距离服务一线创新主体。
所谓“法治副园长”,就是检察官主动走进科创园区,近距离服务辖内企业,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上海全市检察机关分别与28个国家级和市级先导产业、重点产业集聚的科创园区签署合作协议,提供常态化法治服务。“法治副园长”日常履职以有效落实企业维权、线索收集研判、座谈培训讲座等形式提供检察服务160余次,从中发掘并办理了一批侵犯国际知名品牌与本土老品牌知识产权的案件。今年3月,作为“法治副园长”,徐汇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庆华带领团队走进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与企业近距离对话,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
护企举措“做加法”,让治理温度持续提升。自去年4月起,上海17家“蓝鲸”护企工作站陆续建成。一年多来,助力警方发现并破获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损害营商环境的经济犯罪案件1900余起,保护了200余个品牌的合法权益。其中,宝山区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设立“蓝鲸”护企工作站,建立一整套工作机制,设立专门联络员,作为靠前发现涉企法律风险的“传感器”、企业经营法律问题的“听诊器”,打通了检察护企“最后一公里”。普陀区“蓝鲸”护企工作站多次召开助企服务座谈会,主动赴企业园区、行业协会开展20余次走访调研,发送预警提示200余条。
护企举措不仅要做好“加法”,还要做好“减法”。“今年,我们以企业感受度为中心,在优化行政检查上出硬招,力争让企业有感受、感受好。”刘言浩介绍。上海市司法局将开展“风险+信用”分级分类检查,对风险低、信用高的企业,合理减少检查频次,尽量做到无事不扰;对风险高、信用低的企业重点关注,提高检查精准性。同时,将大力应用非现场检查,对能通过监控、自动巡查等远程方式开展检查且未发现行为的,原则上不再进行现场检查。
针对涉企行政检查重复、频次高、多头检查等问题,上海全面应用了“检查码”。“要开展涉企行政检查,就要通过执法办案系统创建检查计划。检查计划生成后,方可申领检查码。检查码经过推送,可以让企业快速了解将开展何种检查。实施过程中,执法人员必须亮码才能进入企业。”上海市司法局执法监督处处长于晓琼介绍。
工作人员的优良作风,为上海增添了一抹“亮色”。“办好每一个案子既要埋首细微处,力求精准把脉,又要站在大局上,注重主动作为。”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金融和知识产权检察部主任、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主任武晶表示。在去年办理的一起银行领域“零口供”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中,武晶抓住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小到一笔咖啡购买记录,大到涉案人员之间纷繁琐碎的资金流水,通过引导侦查和自行补充侦查搜集了大量间接证据,构建了严密的证据指控体系,光是最后向法庭提供的PPT就制作了百余页。
不需要繁琐的步骤,只要登录手机平台简单操作,就能获得一份加盖公章的生效证明,省时又省力,这在上海法院“案沪通”平台成为现实。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律师权亮羽说,“真的很便捷,我要点个大大的赞”。
在民商事案件中,一审判决生效后,律师需凭借生效证明,才能帮助当事人申请执行或办理产权变更登记。过去,生效证明一般通过线下方式办理,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上海高院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于去年年底上线“案沪通”平台,研发“案件生效证明自助生成”等功能,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司法为民,使得生效证明开具问题迎刃而解。上海高院立案庭副庭长叶琦表示,“案沪通”是上海法院以案件为核心,为律师、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和破产管理人等多元主体打造的个性化服务系统,不仅实现了诉讼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更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研发“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400余个智能辅助场景,提升类案审理效率;持续升级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更为多元高效的商事纠纷解决途径;参与建立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平台,实现破产企业涉案信息“一网通查”……各种数字化平台让资源“跑”起来,数智化治理助力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上海还聚焦重点难点,不断发力改革攻坚。在涉外法治方面,上海市司法局持续寻找破局之路。一是聚焦针对知识产权案件诉讼周期长等难题,上海法院推动知识产权审判提速增效。其中,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着力推进多元解纷,大力深化繁简分流,持续加强审判管理,相继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等23家专业调解组织和数家仲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建立联动工作模式,实现调解成功率稳步提升,案件平均结案时间由2023年的211.6天缩短至2024年的169.32天,快审团队平均审理周期压缩到40天左右。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裘索表示,上海法院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的合作对接,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治理,彰显了上海法院的国际化视野,为企业营造了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在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第一”。在浦东,全国首部CCC免办管理措施——在知识产权审查与保护方面,上海同样有“首创”办法。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表示,此外,在全国17个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省市中,上海是目前唯一对数据登记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开展实质性审查的试点地方。与其他试点地方不同,上海在对申请登记的数据产品开展形式审查的基础上,还会审查数据产品是否存在“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劳动”,落脚点在是否有应用场景、是否属于智力成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