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起,所有参与集采的药品必须具备药品追溯码,做到“带码采购”,实行“带码结算”。药品追溯码就是药品的“电子身份证”,具有唯一性。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若重复出现多次,就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通过国家医保局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的一方面,“带码采购”有效降低了药品质量风险。截至2025年2月,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已归集药品追溯码219.36亿条,覆盖全国31个省份,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监管手段,查处了一批倒卖药品、串换药品等违规行为,有效打击了回流药,充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所有参与集采的药品必须具备药品追溯码,不仅为担忧“低价等于低质”的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更通过技术手段构建了“另一方面,“带码结算”助力医保基金精准监管。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利用药品追溯码排查重复报销情况,对46家定点医药机构进行公开问询,并指导机构开展自查自纠,有力保障了医保基金安全。据伴随药品追溯码在药品采购、医保及工伤保险等领域持续推进,我国药品追溯体系迎来全面升级,彰显了国家通过数字化手段筑牢药品安全防线的决心,为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不过,我国在用药安全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弱项。例如,仿制药上市前监管较为严格,上市后存在多头管理、协同不足的问题,若企业对原料药和辅料、包装材料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德国波恩发布“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用药安全”,旨在未来几年内将所有国家严重的、可避免的药物相关伤害减少50%。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并探索实践。例如,欧盟通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我国需持续完善药品追溯体系,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配备。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确保药品追溯体系建设有法可依。逐步构建药品研发、生产、物流、交易、使用、报销、监管等全流程追溯信息链,实现逐级传递、环环相扣,有效防范假劣药品流入市场。加强特殊药品全周期精细化管理,将特殊药品列入国家风险药物分类,因其具有显著的依赖性、毒性或医疗风险,极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需指导医疗从业人员识别和评估用药风险,并将监测结果定期反馈给监管部门,形成“风险识别—过程管控—结果反馈”的闭环监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