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与慢性病负担持续加重的当下,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和整体调理优势,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持续发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多批中成药、中药饮片被纳入全国联盟集采,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一系列举措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实现“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的深层目标,仍需以更大力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要实现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其核心是在治疗同类疾病、达到同等疗效的前提下,使中医与西医获得同等医保支付标准。长期以来,由于医保支付方式与中医诊疗的个性化、整体性特点适配不足,中医服务在价格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实现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不仅能激励医疗机构和医生更多地使用中医诊疗技术,还能让患者在享受中医服务时减轻经济负担,从而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各地在探索中已积累了宝贵经验。柳州市率先推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政策,选取中医优势病种试点按疗效价值付费,通过多方协商机制科学确定支付标准,让中医技术价值得到合理体现;杭州市引入“中治率”“中医政策系数”等创新指标,对达标机构给予医保补贴,有效激发了医疗机构提供中医服务的内生动力。这些实践证明,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改革,不仅能提升中医服务的医保保障水平,更能推动中医医院强化服务能力、提高运行效率,让中医药特色优势愈加凸显。
同时也要看到,推进改革仍面临不少难点堵点。中西医诊疗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与西医标准化诊疗的规范性难以直接对标,导致疾病诊断、疗效评价等环节难以形成统一标准;部分中医诊疗技术的个体化、经验化特性,与标准化定价机制存在冲突,技术劳务价值长期被低估,陷入定价高低皆难的困境;改革涉及医保、卫健、中医药管理等多部门,协同推进难度不小,地方试点的成功经验难以推广。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中医药的独特属性与现有医疗管理体系的适配难题,可能出现“削足适履”的政策偏差,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加以破解。
深化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系统施策。在疗效评价上,应构建中西医双轨兼容的体系,既保留西医客观量化指标,又纳入中医整体健康改善维度,让“同效”既有数据支撑,又能体现中医药的深层价值。在定价机制上,要突破传统模式束缚,充分考量中医技术劳务价值,对整体治疗方案实行打包定价,从根本上避免价值低估。医保支付要增强适配性,为中医优势病种单独分组,按中医诊疗路径制定支付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优先选择成本低、效果好的中医方案。
协同推进还需强化部门联动与政策激励。要健全多部门协调机制,统一改革步调,形成工作合力;将中医服务占比、疗效改善等指标纳入医疗机构考核体系,通过医保政策倾斜激发各方积极性;及时总结推广地方试点的成功经验,让有效做法从“盆景”变成“风景”。此外,要夯实中医标准化与数据基础,规范诊疗路径,建立统一的病例数据库,为改革落地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