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治水修城传承历史文脉

发布时间:2025-09-01 06:54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耀眼的桂冠。漫步在“全国文明城市”湖南省常德市,文明的新气象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一种别样的韵味扑面而来。

  近年来,常德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立足深厚的文化根脉,加强城市建筑设计管理,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让城市更有“文明味”、百姓更有幸福感。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专属印记。位于中心城区的老西门,就是一座“活着的城市博物馆”。常德市国资委办公室主任丁振中说,西门一带曾是常德的政治文化中心,矮城墙和护城河见证了常德的繁荣与变迁。但古城在遭受了7次毁城之战又7次重建后,“老西门”面目全非,原有的传统城市格局无法再现。

  近年来,常德启动修复老西门计划,常德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提炼,将棚户区改造与文化旅游配套、海绵城市建设、完美社区打造相结合,在老西门全面再现老常德历史文化民俗记忆,并通过“一带、三心、四区”的开放街区规划,形成集“文化体验、建筑博览、旅游购物、时尚创意”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创新街区”。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常德城市的水域面积超过20%,“水情”一直是这里最大的“市情”。2014年底,常德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过清淤疏浚、建设下沉式绿地、改造绿色屋顶等举措,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得到了极大改善,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增强。

  在持续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常德还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典型水乡的城市特色塑造相结合,常德河街就是最有力的见证者。

  作为城市文脉的传承,“大小河街”是常德历史上因水而兴、繁华一时的最直接展示,可惜因战火等原因被毁。为了保存这段珍贵记忆,常德在穿紫河东复建了“河街”,1∶1还原了当时的老河街风貌,并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吸引了丝弦、汉腔、擂茶、木雕等诸多当地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驻。不只是常德河街,在常德的很多城市建筑中都通过把更多文明元素应用到规划设计中,增强城市的审美韵味和文化品位。

  城市承载文明,文明滋润城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如何在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特点,凸显城市个性?常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陈虎说,一方面,要以“绣花功夫”保护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另一方面,聚焦百姓急难愁盼,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治理效能,让文明的成果人人可感可及。未来,常德将让文明底色在传承与创新中愈发鲜亮,让“桃花源里的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