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专家认为,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数智技术已成为推动医药工业持续创新和提质升级的关键因素。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当前,医药工业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技术正引领医药工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方向发展,新技术贯穿医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全流程,推动行业应用走深向实,实现全链条智能化升级。
例如,英矽智能利用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提名22款临床前候选药物,其中10款获批临床试验许可,改变药物研发传统范式;扬子江药业积极探索医药智能制造场景,通过建设智能中药生产线%,入选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实践表明,数智化作为关键驱动因素,正在重塑产业竞争力,为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也是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实保障。”余晓晖分析,药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数智化转型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电子批记录、全程追溯系统等数智化手段,企业能够实现精准控制生产过程和实时监控质量数据。数智化转型推动智慧监管能力提升。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监管部门实现了对疫苗、血液制品等产品的全流程追溯和实时监控,显著提升了监管效率和精准度。例如,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搭建云南省中药全产业链追溯协同平台,实现中药产品全产业链信息追溯,加强了产品质量管理。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研发的融合日益深入,为我国医药工业进一步实现数智化转型带来新机遇。但医药工业在数智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顶层设计和协调引导不够完整、企业主动转型能力不足、支撑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分析,当前医药行业数智化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了对研发、生产、临床及大健康领域数据的初步整合,为药物靶点识别、分子设计、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不足,医疗机构、药企和科研机构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医疗数据标准化程度不足,格式和权限管理不统一,难以实现跨机构有效协同;复合型人才短缺,既懂临床需求又熟悉数智技术的专业团队不足,制约了数智技术落地效率。为此,需进一步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推动临床与产业协同研发,并强化人才培养。
董家鸿认为,余晓晖表示,这四大专项行动将整体提升我国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能力水平,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比如,“数智转型推广行动聚焦产业急需领域,目的在于打造智能临床研究协同、大规模可定制柔性中试生产等应用场景落地。”董家鸿说。
余晓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