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切勿舍本逐末

发布时间:2025-08-14 07:33

  又有上市公司争相当起了“理财高手”。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表示,拟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包括新股配售或申购、股票及存托凭证投资、债券投资等。

  虽然上市公司一再强调,投资主要目的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投资收益,实现公司和股东收益最大化”。但面对动辄数十亿元的大手笔,依旧有不少投资者不买账,质问企业有钱炒股,为何不回购股份、不加大分红力度;质疑上市公司不干实业干金融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实质是为了掩盖业绩的疲软、经营的失当。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进行投资理财,法规上是允许的,证监会今年5月份发布的从过往经验来看,不乏“钱生钱”有术的公司。有的公司通过购买安全性相对较高、期限相对匹配、收益相对平衡的理财产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创造了额外收益,为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续上了救命粮草。有的公司通过投资布局上下游产业链,获得了可观的增值回报,还深化了业务合作,实现了一鱼多吃。

  也不乏把副业当主业,埋头炒股、舍本逐末,获得血泪教训的公司。有的公司一味追求赚快钱,炒股炒成职业股民,理财资金甚至超过主业投入,最终在资本浪潮中迷失方向,荒废了主业,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有的公司罔顾风险,跟风追涨,却由于专业能力不够、风险管理不足而陷入巨额亏损,拖累整体业绩。

  既可能实现借鸡生蛋,也可能“炒股反被股炒”,大相径庭的结局,折射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行为是否合理,关键就在于能否走好平衡木,在坚守主业耕耘、提升资金效率、优化股东回报之间寻得最大公约数,把握好度与效。

  闲钱理财前,上市公司不妨扪心三问:规模是否可控?若贪大求多,资金占比过高,甚至不惜加杠杆,很可能就出现风险失控。质地是否过硬?以标的稳健性作为优先考虑因素,选择的产品底层资产要经得住检验,有助于自身战略布局,避免盲目跟风。程序是否得当?公开透明的审议过程、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专业规范的投资队伍,一套科学完备的决策机制,是打消市场顾虑、防止非理性投资的必要之举。

  避免上市公司投资副业变“负业”,监管部门也需拧紧安全阀,出台更多细则予以规范。例如,对于投资非主业以外的,可严格设定规模上限,防止赌博式理财拖垮主业经营;对于频繁操作、出现大额亏损或信息披露存疑的公司,可加大现场检查和问责力度,严防出现一边慷慨炒股,一边哭穷再融资的情况发生,让资金实实在在供养实体经济。

  作为国民经济的排头兵,上市公司安身立命之本,归根结底在于主营业务的勤劳耕作,而非证券市场的投机博弈。只有一手紧握核心产品,一手稳持财务罗盘,才可能穿越周期,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常青树。

上一篇: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