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多部门联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试点工作,于近日公布了第二批入选的试点地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3个县入选试点名单。
当前,有的地方对地域特色和文化基因缺乏深入调研和挖掘,文化IP缺乏吸引力;有的地方缺乏既懂文化传播又具备商业运营能力的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入选试点地区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以系统规划、创新驱动打造和运用文化IP带动乡村产业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结合当地文化资源优势,才能打造辨识度高的文化IP。要深入挖掘乡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基因,与时俱进找准与众不同的文化元素,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新业态、新模式进行创新融合。比如,浙江宁海依托徐霞客与本地渊源,结合AI技术复原徐霞客游历路线吸引游人。
各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特色美食等方面各有千秋,要善于提炼和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IP,在不断尝试中总结经验、提升水平。比如,贵州榕江先后策划了苗族鼓藏节、马拉松等一系列文化IP,再根据各方反馈结合实际最终选定“村超”为着力点,通过文化IP品牌建设等方式,令其影响力得到有效提高。
让文化IP融入各个产业领域,才能推动乡村产业共荣共赢。文化IP赋予了乡村产业独特性和独有价值,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要在文化IP的带动下,持续推动农、文、旅、体、商的融合发展,形成“一品带多业”格局。
一方面,要通过文化IP的品牌效应来补链强链,带动周边协同互促。文化IP的品牌效应能使乡村产业升级,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将文化IP流量导入各村各寨,优化开发种植观光、加工体验、研学旅行、文化传承等项目,将本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当地产业发展中,才能使当地乡村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比如,山西昔阳以“那年昔阳”特色民俗街区盘活4个古村落,推动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全年旅游人数突破420万人次。
另一方面,要以文化IP为产品与人才赋能,释放小而精的新力量。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规模小、布局分散、链条短,缺乏对高附加值产品的挖掘。应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品牌符号,提升产品的文化溢价、功能创新。同时,以文化IP影响力吸引人才返乡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比如,广东开平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核心区特色资源,以“乡风文明+数字创新”助力青年人回归田园干事创业,既与周边乡村文旅形成错位竞争,也提升了当地文旅服务与文化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