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我就是那只乌龟。”
说这句话的人,可不是在自嘲。
他的名字叫达伦·哈迪,是美国金融圈和创业圈一位大佬级人物。此人27岁时就建立了一家市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公司,后来又为许多大公司提供过咨询,还亲自指导了数十位全球知名跨国公司CEO。
他所谓的乌龟,特指龟兔赛跑中胜出的那一只。
达伦·哈迪的“乌龟理论”,背后的原理是“复利效应”。在其同名著作中,哈迪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微小的改变”叠加“时间的累积”等于“巨大的回报”。用他自己的话讲:“给我足够的时间,我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比赛中,击败任何人。”
实际上,复利效应还有个更有名的别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爱因斯坦曾说过:“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复利加时间。”不过,“加时间”3个字需要划重点。因为,复利效应追求的从来都不是一夜之间的蜕变,而是一种稳定的、指数级的累积。在临界点到来之前,慢如龟爬才是常态,但只要跨过了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乌龟就能跑赢兔子。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是这样一只“乌龟”。其掌舵者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始于11岁,初始资本仅有几千美元。纵观其一生,没有什么一夜暴富的神线%的年化收益率,让财富在时间的催化下不断膨胀。仅就巴菲特的个人经历而言,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大爆发”发生在其60岁之后。这样的财富故事对于急于求成者而言,无异于浇了一盆冷水,让人冷静。
现实生活中,复利的魔力远不止于金钱。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复利支配着,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习惯,在时间的累积作用下,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哈迪看来,大多数人的生活处于类似“自动驾驶”的状态。人们骑着一匹名为“习惯”的马,却很少思考自己要去往何方。从好的方面看,这种状态是非常“节能”的,毕竟我们每一天都要处理很多很多事情,将决定权交给无意识的习惯,能够大大减轻我们的决策压力。但从坏的方面看,我们也有可能被习惯所裹挟,一路奔向我们并不想抵达的目的地,比如因为吃得太多、动得太少而长胖;又或者因为拖延而没能按时完成工作,被上司臭骂一顿。
换言之,我们与所谓的成功人士之间最大的差距,不一定在于天赋,还有很大可能性在于习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养成好习惯,不断重复它、巩固它,然后等待复利效应的馈赠。
再次重申,复利效应追求的不是“量子跃迁式的巨变”,也不需要把生活掀个底朝天,只要作出一些微不足道的调整,就可以改变一切。
哈迪认为,改变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梳理自己的目标。
你希望银行账户里有更多存款吗?
你想拥有小蛮腰吗?
无论你的愿望是什么,都无所谓。如果你想达成某项目标,前提是先梳理出那些可能让你偏离目标的选择。
第二步,追踪自己的行动。
如果你决定摆脱债务,就要追踪从口袋里掏出的每一分钱;
如果你决定减肥,就要追踪吃进嘴里的每一样东西。
只需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或者在手机上专门建个笔记,把一切都写下来。每天都要写,别找借口,也没有例外。
哈迪坦言自己曾试过很多方法,追踪是他认为比较有效的一个。因为这个过程会迫使你时刻复盘自己的目标以及为了达成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否则,人是很难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
第三步,养成新的习惯。
这里可以参考这几年爆火的理论——21天习惯养成理论。其大概意思是,人只需要重复一件事21天,就能养成新习惯。它的原理有点类似于主动的心理暗示,先从心理认同一件事情,然后给自己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最终形成新的行为模板。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
成为那只跑赢兔子的乌龟,其实没有那么难。跑就是了,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