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帮助受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强化融资支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这充分表明当前发展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性。而中间品贸易作为联通上下游生产环节、推动产业链协作的重要环节,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间品贸易,本质上是国内外分工深化与技术扩散的产物是产业链持续升级的底层逻辑。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依托完整的工业体系与规模效应已成为全球中间品贸易的重要枢纽。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中间品进出口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稳定在六成左右,机电类中间品出口占比超过一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中间品增速尤其突出。这一趋势既体现了我国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的跃升,也为国内企业形成更稳固的上下游合作网络创造了条件。
目前,中间品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化国内产业链韧性。中间品流通连接原料供应、零部件加工与终端制造,能够有效分散单一环节中断的风险,保持产业链整体运行稳定。尤其在电子、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链条较长的行业,中间品流通的顺畅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与交付能力。第二,促进技术扩散与创新。高技术中间品出口往往是国内技术积累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通过上下游协作更快扩散,带动整个产业链技术水平提升,推动企业由低端加工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第三,推动规模经济与成本优化。中间品贸易在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促使企业以更大规模生产摊薄成本,从而提升竞争力,反哺国内产业体系的整体效率。例如,近年来,我国在电池材料、电机控制系统等中间品的技术突破,不仅支撑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大量上下游企业共享技术成果,形成以核心零部件为支点的创新网络。
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我国发展中间品贸易必须兼顾效率与安全。一方面,过度依赖效率导向的全球分工,容易在国际环境波动时暴露断链风险;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完全自主可控,又可能限制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拓展。接下来,应多措并举。
加快中间品贸易结构升级。近年来,我国中间品结构已从以初级产品为主逐渐转向半成品与高附加值零部件。应加大对绿色制造、数字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的研发支持,推动形成国内领先的高附加值中间品产业集群,使我国在未来产业链核心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目前,我国对中间品的统计、分类、关税及金融政策尚未统一,部分中小企业难以享受精准支持。应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一统计口径,完善关税、退税、金融和通关便利化政策,为中小企业更好地参与国内外产业链创造条件。
构建更紧密的区域协作网络。我国不同区域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资源禀赋上各具优势,可以通过产业链分工在国内形成供应链闭环。要以长三角、珠三角的高端制造业为核心,通过与中西部的原材料供应和基础加工环节加强配套协作,提升整体生产效率,显著降低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构建系统的机制保障。推动产业政策优化,对绿色、数字等战略性中间品建立从研发到出口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强化国内外规则协调,积极推动区域协定纳入中间品便利化议题,减少制度性摩擦,争取标准互认。提升产业链话语权与协作机制,通过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建设,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有效衔接,转化为产业优势。